專題報導

怎麼支持傷者,才不會讓好意變傷害?


關心不一定來自主動詢問或給予幫忙,陪伴和聆聽也是很好的方式。

專題報導

呂忠吉的自白 投影出台灣公共安全的渺小


「只能打119了」,像是一個無從選擇的答案,呂忠吉像是也只能這樣回答般告訴記者。

專題報導

八仙事件,一把火燒出公共安全漏洞


災害學界批評,如何預防悲劇重演,「政府沒有答案!」

專題報導

尊重亡魂,必須從災害中記取教訓


沒有預防的緊急應變,下場就是搬屍體。

專題報導

沒出事等於賠錢?業者安全教育需加強


即便主辦單位有基本安全觀念,不過有觀念與有能力處理是兩碼事。

專題報導

學者:台灣社會以「賭博」心態面對風險管理


台灣選擇「賭博」,若有確實撰寫安全計畫,即便出事不會死太慘。

專題報導

不該全面禁止粉塵活動,重點在於主辦單位有無安全計畫


八仙事件後,交通部觀光局發函業者禁止舉辦粉塵活動,消防署災害管理組前組長林金宏批評心態不對。

專題報導

防災不只政府的責任,民眾也需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林金宏說:「如果你腦海一片空白,代表完全沒有安全觀念。」

專題報導

安全管理要點管公不管私,大型活動依然沒保障


台灣卻沒有安全計畫標準,若八仙事件重演,「政府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條件下不能辦活動?」

專題報導

冤有頭債有主的「災因」管理,下場是各部門互推責任


台灣的「災因」模式舉世罕見,希望「冤有頭債有主」,下場是各部門互推責任。

專題報導

演習還是告別式?與現實脫節的防災演練


災害學者批評,台灣的公共安全思維欠缺「人文想像」。

專題報導

「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才能確保宗教活動安全


公部門應與宮廟合作形成「伙伴關係」,透過鎮瀾宮讓活動更安全。

專題報導

春浪音樂節安全資訊不清, 疏散恐踩死人


主辦單位標示內容多是「要民眾掏錢消費」,至於攸關安全的資訊卻不清楚。

專題報導

為什麼人們明知不妥仍會盯著傷者看?


人們無法控制地想盯著顏面受損的傷友看,其實可能並非出於惡意或歧視。

專題報導

荷蘭》火後十五年:福倫丹大火傷者紀實


你不能強迫任何人改變他對你的看法,但假如你抱持著信念,我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專題報導

荷蘭》出事別老要政府出面,自己的產業問題荷蘭人揪同業一起解決


同業們只自顧自工作,每次意外後就陷入「眾人究責、沒人解決」的惡性迴圈。

專題報導

荷蘭》解放日音樂會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和十五萬觀眾溝通?


一小時內疏散十五萬名群眾有可能嗎?

專題報導

英國》災害管理做中學:從桌遊「玩」出專業公安人才


每名學生都在桌遊中扮演角色,了解演習有哪些步驟、如何評估演習成果、怎麼團隊合作。

專題報導

英國》倫敦馬拉松主辦人:我們每一公尺都有準備


在倫敦這樣的國際大城市辦大型活動如馬拉松,要面對的變數跟意外一籮筐。

專題報導

英國》倫敦馬拉松,瞭解人性才能管理人群


跑者跑到哪,救護車隊就分頭跟到哪,分布在跑者隊伍的前、中、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