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欣(二十)東部設立重建中心的可能與瓶頸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洪佳如
對家鄉在花蓮的陳家人來說,陽光基金會若能在東部成立重建中心,就能就近照顧女兒,一直以來都是陳爸爸心中的一個盼望。為此,願景記者訪問東區服務中心魏昌波魏主任,希望能深入瞭解東區服務需求與未來興建重建中心可能性。
目前陽光基金會於花東地區服務330名傷友,對象可分為口腔、燒燙傷、先天顏面損傷,其比例約為6:3:1。其中,燒燙傷傷友以兒童為主,居家意外導致燒燙傷佔大多數。
東區服務中心團隊成員為一名主任、三名社工以及一名職能治療師,台東工作站則由一名組長與兩名社工服務。彼時,當依欣尚在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王崇名職能治療師每週固定探訪並隨身攜帶工具,隨時為依欣修改壓力衣與壓力面罩的貼合度。王治療師忙碌的身影,扎實的專業實務經驗,給予依欣與病榻前的陳爸爸、陳媽媽相當多的支持。
只是,花東地區目前只有一位職能治療師,每週需要來回花蓮與台東數趟,才能負荷東部龐大的工作需求,奔波、忙碌的行程相當辛勞。可喜的是,從八月起,北部將有一名治療師自願請調至台東服務。東部除了苦於專業人員不足外,台東沒有專門製作壓力衣的廠商,然而,不僅燒燙傷朋友需要穿戴,還有血管瘤,外傷造成的疤痕問題,部分癌症如婦癌、乳癌等患友,因淋巴水腫也需要壓力衣的輔助,如何解決資源不均的問題,也是陽光基金會未來著重改善的目標。
提及陽光基金會未來是否有意於東部成立重建中心呢?魏主任表示,執行長的確有與他討論,共同思考計劃成形的可能性,只是考量目前花東一年不到20位新的燒傷朋友,而需要進行密集式復健的不到一半,加上東部狹長的地理特色,許多居住偏鄉的傷友不可能每週密集到花蓮市來接受服務,過去多由工作人員自行開車進行居家探訪,因此,團隊保持高機動性,對服務在地相當重要。若有成立重建中心的必要性,基金會希望能夠擴充功能,服務更廣大傷友,讓中心發揮更顯著的作用。
訪問過程中,更令人感到動容的是,目前花東志工團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夥伴,來自傷友與家屬志願參與。他們在公開講座與醫院或陪同社工家訪現身說法,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傷友,平時也積極協助聯誼活動的辦理。
傷友服務傷友陪伴彼此,走過漫長的復健歷程,尤其經驗的交流更顯彌足珍貴。比如父母狠不下心為孩子復健,往往耽誤黃金時間,這不只是陳爸爸曾對依欣最虧欠、後悔的一件事,也是許多父母心中的遺憾,另一方面,聯誼活動也讓主要照顧者有喘息的空間。魏主任特別提到,由於傷友與傷友平時不容易碰面,容易產生「只有我最嚴重……」的低潮,不定期的聚會,能夠有效幫助消彌傷友低沉情緒,也能凝聚家庭之間的感情。
魏主任透露,近年來花東地區燒燙傷的年紀有逐漸提升的跡象,原因傾向因長期累積抑鬱、自我傷害。過去,在學校,團隊多呼籲孩子遠離危險火源;走入社區,則以口腔癌預防宣導為主,針對不同地域,給予切合的宣導方向。雖然抑鬱情緒導致燒燙傷,尚未成為顯著的現象,但中心仍持續觀察,希望能夠早一步提出預防方針,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