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守護農民 現況篇
各國多以農業保險因應,我國推動卻十分困難。 記者劉學聖/攝影

各國多以農業保險因應,我國推動卻十分困難。 記者劉學聖/攝影

極端氣候頻繁 農民損失黑洞誰來填補

極端氣候讓農漁民血本無歸,政府編列預算或動用預備金,卻補不到損失的三成。各國多以農業保險因應,我國推動卻十分困難。本報製作專題解析困境並提出因應之道。

今年寒流一波波,蓮霧、桶柑、食用番茄、高接梨穗等多項農作物不是落果就是霜雪覆蓋、裂痕紋身、難再開花授粉;漁民則是忙著打撈「凍未條」的虱目魚、石斑、海鱺等漁產,短短一個半月,我國農業低溫損失已達1.7億元。

農漁民哀嘆心血「去了了」,農委會公告的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地區愈來愈多,但據過去十年經驗,政府現金救助只能彌補農漁民平均27.4%的損失,農業生產風險警鈴大響。

農委會最新統計,我國2007至2016年期間,因為颱風、豪雨、寒流等天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高達126.4億元,平均每年現金救助金額僅34.6億元,「怎麼補都補不滿農漁民的損失」,農委會農業金融局局長許維文點出政府財政上的難處。

許維文說,政府希望透過農業保險,集合多數農漁民的保險費,利用大數法則填補個別農漁民損失、分散經營風險,「不太適合產險公司做或產險公司不願意做的,就請農會來做」,釋迦保險就是我國第一張也是目前唯一一張,由台東縣各地農會而非產險公司承保的農業保險保單。

今年2月1日,第二波寒流來襲前兩天,台東縣太麻里鄉氣候陰冷。52歲的釋迦農郭瑞麟指著泰德段約1公頃大的釋迦園,娓娓述說風雨無情。2009年的八八風災是今生揮之不去的惡夢,地毀樹亡,政府2015年底才整地完畢歸還農民。釋迦從幼年樹變成年樹得經過兩年,第三年只能小量生產,第五年起才有為期十年的大量生產期。他得等到2020年,才能回到過往每年大約80萬元的收入水準。

農委會在沒有產險公司願意承保下,委託台東縣內各個農會擔任保險人,去年推出釋迦保單,郭瑞麟成為首波保戶,他說想要嘗試看看。釋迦險保額才30萬元,他說災情大一點時,農民損失遠超過這數字。另外,假設政府零補助,釋迦險的保額是保費的5.7倍,這樣的比率「貴森森」,他認為要達到十倍以上, 農民才比較能夠接受。

推動農業保險已是各國趨勢,我國卻是討論了不下十年,直到2015年才開始試辦,且因農業保險法草案遲遲未能完成立法,關於保費補助比率、設立專責機構、強制投保等重要議題始終牛步,農漁民只好繼續暴露在極端氣候的風險中。

氣候亂了套,不只農漁民憂慮,向來被認為很會算的保險公司,也都「失算」了。台灣產險公司在屏東縣政府商請下,去年3月推出我國第一張用降雨量作為理賠判斷的參數型養殖水產保險,承保屏東縣四個地區的漁民養殖的黃鱲鯵、赤鰭笛鯛等六類魚種,因為暴雨造成的損失。

許維文記得,「屏東那張當時在賣的時候,被笑到不行」。好多漁民都說,「怎麼可能,絕對賠不到」;結果,保單生效後才四個多月,12張全部獲得理賠,金額合計1,990萬元,是台產在屏東縣保費收入215萬元的9.3倍。

台產發言人黃志傑表示,台產與再保公司為了精算理賠數值,花錢跟氣象局買降雨資料,用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台期間創下的多項歷史紀錄來設計保單。沒想到,去年7月底8月初接連來了尼莎與海棠颱風,大雨密集下在屏東縣的主力水產養殖區,用莫拉克經驗值精算的保單,竟然當年度就出險了。

為了這事,台產公司還特地找來,曾在氣象局服務的同業到公司授課。黃志傑說,事實證明,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沒料到」的事只會多不會少,台灣推動農業保險,真的不能再等了。

歷年台灣農業天災損失與現金救助金額。 資料來源:農委會農金局
歷年台灣農業天災損失與現金救助金額。 資料來源:農委會農金局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