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動物園的挫敗與挑戰
圈養野生動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為了經濟、娛樂等用途而沒有停止過的動物利用形式之一。跟其他農場動物或是實驗動物相比,動物園裡圈養的動物壽命相對長,甚至比野外的同伴更長。在動物園發展史中,我們看見管理技術的進步、動物營養的細緻分析、繁殖生理與人工生殖技術的應用,讓動物園可以強調在域外保育上的貢獻;醫療與疫苗的發達更解決了許多動物病痛,有效提升個體生理健康。
但是,當我們談到生命品質,往往是生理與心理健康的最佳平衡,而不僅僅是一個難以表現自然行為,甚至出現很多異常行為的軀殼假象,這也暴露近幾十年來動物園雖有大幅度進步卻甚少著墨在動物心理福祉的提升。諸如自殘、重複嘔吐再進食、食糞、異常舔咬、過度理毛、搖擺、踱步、繞圈圈等常見的刻板行為,動物園仍持續挫敗、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
筆者一九九九年在英國進修所使用的環境豐富化策略,現在也只是成為一個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短暫方案;動物園對壓力預防缺乏研究,發生異常行為後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壓力源亦未深切探討,以致動物仍會在豐富化後持續異常行為。
圈養野生動物畢竟有難以避免之惡,當上述異常行為已經被創造出一個新的集合名詞 zoochosis(動物心病),顯示這個問題已普遍存在幾乎每個動物園中,特別集中在某些無法克服環境壓力的個體,尤其是食肉目動物/靈長類動物/大象/高智慧的鸚鵡等類群,因為無聊、焦慮、無法展現自然行為諸如巡邏領域、交配,甚至躲避遊客干擾(或其他動物干擾)、缺乏生活上應有的刺激,而發展出這種難以完全治癒的疾病。
當現代動物園不斷強調在域內外保育上的努力與成果同時,卻很諷刺地連在自己園內動物基本的心理健康都無法照顧好,而且是過了二百年動物園發展史仍然無法解決這些異常行為問題。或許全世界動物園都應該關起門來好好檢視自己所圈養的動物不足之處,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娛樂機構;圈養動物作為娛樂或教育用途並沒有罪,一如我們圈養經濟動物食用、實驗動物藥用以及寵物陪伴用一樣。
重點並不是想辦法花力氣、投注資源、拿保育成果來辯護圈養野生動物的道德爭議,因為我們永遠也無法在道德上合理化這件事;重點是動物園應該將研究與醫療資源放在所圈養的每一隻個體的全面健康,尤其被過度忽略的心理健康上,唯有在這個基本圈養動物權利被保障之後,才有足夠的正義去進行其他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