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綠色矽島 挖礦新風潮

城市挖礦崛起 廢手機化身戰略物資

3C產品換機頻率愈來愈快、產品生命周期更短。但過期的3C產品就等於電子垃圾嗎?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不要再說廢棄的3C是電子垃圾,廢棄的手機、電腦等其實都是「城市挖礦」的對象,電子大廠已經回收3C產品做為未來戰略物資。

黃正忠指出,台灣是一個不產稀有金屬、原料仰賴進口的地區,地球資源大量耗損、國際企業開始重視永續環境,當30年後石油耗竭,連塑膠都會變成稀有材料。

他認為,台灣半導體製程所需關鍵材料大多仰賴國際大廠供應,政府要注意的不僅是糧食與能源自主,還要加上「材料自主」。現在全球進入資源爭奪戰,台灣過去將原料轉化成電子產品,現在應該要將產品「挖」回來,還原廢棄電子產品的原料,「城市挖礦」的能力,將是未來新材料解方的要角。

所謂的「城市挖礦」,是向消費者回收廢棄電子產品,萃取出貴重原料再利用的新經濟模式。例如蘋果公司推行回收舊手機和平板等產品再利用,喊出目標「Apple To Apple」。

除了強調綠色供應鏈,2022年的環境進度報告中更公布在產品中首次引進經認證的再生金,增加一倍以上的再生鎢、稀土元素和鈷使用量。

這種「自做(產品)自(回)收」的概念,近期已經影響了全球電子大廠,包括戴爾、三星、宏碁、華碩、鴻海等都開始在全球增加回收據點,鼓勵消費者把閒置的舊機交給通路商,從源頭掌握再生材料。

黃正忠指出,在經濟大戰中,沒材料就沒有話語權,未來「資源生產力」、也就是用最少資源創造最高價值,將是技術跟競爭優勢重新洗牌的關鍵。

如果沒有一般金屬、塑膠、貴重金屬跟稀有金屬,就沒有所謂的電子產品,但這些高科技產品所使用的材料都有限制性因素,當金、銀、銅、鐵、錫、稀土愈來愈少,金屬礦業已經是各國角力焦點。

台灣執行電子科技產品(以3C為主,包含智慧手機、平板、筆電等)回收成果看似相當豐碩,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祕魏文宜指出,環保署統計,2021年電子電器及資訊物品整體回收量計17.3萬公噸,整體回收率為 74.94%,較2020年(71.84%,重量15.9萬公噸),增加3.1%,更超過歐盟WEEE回收率目標(65%)。

不過,台灣僅僅是回收後分解得好,但相較台灣一年消耗的各種電子商品重量,其實回收得太少,是一個問題。

根據Google 2021年的統計調查,民眾發現家電壞掉時,會直接去買一台新的家電,大多不懂得將廢家電交還給專門的製造商回收再利用。

統計指出,2019年,全球只有17%的廢棄電子產品被回收處理,Google統計發現,大家不是不知道要回收,但因為懶得備份和清除資料,或對舊品還有感情,優先順序愈排愈後面,最後廢棄3C就堆在家,成為垃圾。

黃正忠提醒,所謂的回收與再利用不同,例如汽車回收了就壓扁,結果可用、不可用的都被破壞,資源回收是「塵歸塵、土歸土」,但再利用是將材料重複有效的取用。

例如蘋果不但要環保製程,還要可以拆解自家手機,有功能的產品材料,可能第一代用在iPhone,第二代、第三代用在其他產品,一個零件有一系列的循環思考的概念,再循環的樣態就可以呈現在下一代產品。

所以,資源要能回到品牌業者各自的製程中,從前端的設計就要想到下一代的利用,設計本身就是為了綠色回收、再回收的使用,比事後強調回收、環保更進一步。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