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芷凌

1991年生
73%度灼傷
台北市,上班族。

楊芷凌(四)新計畫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復健是慢慢好的過程,而不是有一天就會突然變好。

芷凌加入馬偕醫院甫通過衛福部的日間照護計畫,從以前每周三天的復健時間增加到一週五日天天報到。日間照護計畫裡面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醫師、護理師,之後還會加入營養師,為被納入計畫的傷友提供專業的飲食規劃。

芷凌從事件後到現在,半年之間瘦了十五公斤以上,以前曾想過要減肥的她,現在雖然不用再為體重煩惱,但所受的苦遠不及當初想像。每一位參與日間照護計畫的人員至少都有服務燒燙傷病患兩年以上的經驗,馬偕醫院的燙傷病房因為有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長期支持,因此訓練了一批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醫護人員。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燒燙傷並非國人最常發生意外類型,全台燒燙傷病房共計295床,雙北市雖擁有88張床位高居全國第一,仍然在八仙事件時供不應求。芷凌是第一位抵達馬偕醫院燙傷中心的病友,一路照顧她到現在的職能治療師表示,八仙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們都已經擁有至少九年的燒燙傷照顧經驗,否則第一次接觸這類型的病患,就算是專業醫護人員也會不知所措。儘管馬偕醫院已有熟悉燒燙傷的醫療團隊,但在八仙事件發生時,仍須把一般加護病房當做燒燙傷加護病房運用。燒燙傷處理首重感染控制,當天他們不斷叮嚀所有醫護人員一定要做好隔離,避免傷口重複感染,不算大的燙傷中心頓時成為了醫院的指揮部門。

每隔兩週,頭皮就會生長完成,一當頭皮生長情況許可,便會進行頭皮移植手術;在取皮、生長與再次取皮移植的固定週期間,芷凌已進出手術室七次。植皮手術又稱為「重建」,將一張皮擴展到六倍或八倍,覆蓋在大面積傷口,能夠讓傷口儘快結痂。職能治療師告訴記者,將皮膚「擴皮」的越薄,傷口會好的越快,也就可以及早出院,但是在未來照顧上將更容易產生水泡,攣縮也會越嚴重。很多人誤以為是復健動作太大造成水泡,其實是擴皮太薄間接導致的緣故。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一次職能治療復健時間大約是五十分鐘,之後再進行一個半小時的物理治療,行程滿檔,腳步不停歇,只為早點回到以前的生活。在兩坪的空間裡,五位八仙事件的病友齊聚一堂,有的身軀挺直在站立板上減緩雙腳彎曲程度、有的在鏡子前單腳站立訓練肌耐力、有的則掀開傷口處讓物理治療師用超音波軟疤。芷凌熟練的聽著指示轉換器材,復健過程中不時跟差不多年紀的夥伴拌嘴,隨後進來的社工問候近況,並建議芷凌可與營養師討論接下來的飲食計畫,為周而復始的復健生活補充足夠的營養。

每天的行程對於芷凌來說都很類似,往返於醫院與機構,重複著各部位的復健動作。每次只要增加新動作,芷凌就知道身體的情況有所改變,新動作就是新挑戰,咬牙一做,每天都要比昨天更進步。

楊芷凌(五)「跪」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那天我也有去看雪喔!」一進門,芷凌開心的對我說。

寒流那天,芷凌爸爸開車載全家登上桃源谷,不時叮嚀家人「凌不能動!不要動她!」爸媽不畏低溫,把外套留給她,儘管穿了三層羽絨外套,身體仍舊凍的不得了。天氣越寒冷,疤痕攣縮越劇烈,芷凌仍強忍身體劇痛和家人上山,留下難得的雪景全家福照。

原本活蹦亂跳的她,最在乎腳復原的程度,因此每天晚上都會自己加強訓練腳部運動,一個禮拜下來,職能治療師也稱讚芷凌腳的動作範圍進步了。芷凌的膝蓋關節處沒有植皮,一般來說關節處的皮膚比較薄,所以我們能很容易的就摸到骨頭,因此儘管火燃燒的程度一樣,一但燒到關節處,燒傷的深度便會更深,疤痕因而較厚,攣縮程度也會越嚴重。疤痕越厚,顏色越深,成熟的疤痕會變軟,顏色也會隨之變淺。就算復原的再好,也只能恢復到一般人的八成柔軟度。又因為關節處常使用,壓力衣無法有效抑制疤痕增高,所以關節處可以說是燒燙傷病患復健最困難、也最痛苦的地方。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芷凌做完手部的職能治療,就會下到同棟大樓的燒燙傷日間照護病房,和其他八仙事件的傷友一起做腳部伸直和彎曲的物理治療。「跪」是芷凌最害怕的動作,每逢跪,必定淚眼婆娑穿插驚聲尖叫。一般跪姿臀部會很自然的靠在小腿上,但對於膝關節燒傷者來說,光是要將坐姿切換成跪姿時,就要至少花上五分鐘。五分鐘結束,也僅能停在長跪姿。接下來最痛苦的部分便是要慢慢將臀部向下壓碰到小腿,每一公分的進步,都是一萬分的痛苦換來的成果。跪姿之所以如此痛苦,是因為從膝蓋、腳踝到腳背整條腿有疤痕的地方都會被用力撐開,像是身上的皮膚將被猛烈撕開一樣,痛苦難耐。

芷凌結束跪姿復健,社工拿衛生紙幫她拭淚,告訴她現在是最困難的關卡,只要過了就是她的,要快一點或是慢一點,由芷凌自己決定,只是當速度太慢時,物理治療師一定會推她一把。芷凌的雙手總是維持在一個不合理的角度蜷縮著,她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她的身體還無法放鬆,就像她仍然覺得這是一場惡夢,無法接受事情發生在她的身上。心靈的壓力依舊沈重,等待雙手自然擺動的那天,芷凌已經走出了傷痛。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楊芷凌(六)離開舒適圈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往年春節,芷凌一家都會回宜蘭奶奶家過年,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完飯和好久不見的親戚朋友打牌、看電視,舒舒服服的度過年假。今年過年,仍要回宜蘭,只是回家的樣子和以前再也不同。

馬偕醫院的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從二月五日起暫停十天,治療師們每天叮嚀芷凌年假該做哪些動作,這十天,芷凌得靠自己復健。醫療團對針對每一個傷友都會找一個主要照顧者,芷凌從小個性就特別獨立,很早就搬出家裡到外面租屋工作,對芷凌來說,她的主要照顧者就是自己。從復健到換藥,她都可以自己來,只是對於身上有七成燒傷的她來說,按摩力氣不足和手肘無法彎曲,仍不足以完全照顧自己。

復健的苦已在日常的反覆循環中刻入治療師的眼裡,他明白鮮有人願意在家復健時讓自己痛這麼久,除了叮嚀病友,更會要照顧者不斷提醒和協助病友,才不至於使進度停滯。記者問到,之前若是遇到像春節長時間的復健空窗,醫院方面除了教導主要照顧者協助按摩和伸展運動外,還會做哪些處理?尤其像這次同時影響這麼多人的復健,醫院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職能治療師雙手一攤告訴記者,「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大量且大面積的傷患。」眼神中的無奈吐露出還是只能靠傷友和家屬們自己努力。

馬偕醫院因為有大量八仙事件的燒傷患者在此治療和復健,因此特別在整形外科底下另聘請了一位擁有二十多年協助燒燙傷經驗的社工負責這一群年輕人。從一月五號開始停止十天的復健,對於家屬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不管他們再如何謹慎、提供協助,仍然害怕一但做錯會讓自己得親人更加痛苦。但是對於醫療人員來說,年節休假是勞工權益,他們當然也理解家屬的擔憂,然而犧牲休假權益去照顧病人,醫護人員得不到好的休息,病友也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照顧品質。病友們聽到休息十天無不驚恐,雖然可以停止十天的魔鬼訓練,但也代表他們前往康復的路上得暫時慢下腳步。

由於床位不足,有傷勢更嚴重的患者需要入住復健機構,芷凌年後將搬到阿姨家,請阿姨打理三餐,緩解自己營養不良的狀況。芷凌在機構時的室友們已經在復健中心附近租房子,也幫她留了一個房間,等她調整好身體和行動方便後再回來一起住,陪伴彼此共同奮戰。

「住在那邊不會再進步」,芷凌認為離開機構其實是個正確決定,這樣她才可以逐漸回歸正常人的生活,畢竟最終,她還是得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