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芷凌(十二)不如預期的挫敗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朱麗禎
圖/朱麗禎翻攝
馬偕醫院的日間照護計畫是給無重建手術過的傷友,芷凌重建手術結束代表資格不再符合,原本似上班打卡的復健次數從每天降為一週三次。
「我超級討厭連假,大家可以去日本、去香港,我卻每天倒在家裡!」芷凌透過視訊鏡頭吐苦水,不能復健的日子只有三件事可做——睡覺、吃飯和偶爾過馬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購物。習慣忙碌的生活節奏以後,悠閒的日子轉眼變得難以忍受。早早獨立離家工作求學,「宅」是一件艱鉅的挑戰任務。習慣台北的方便與快速,忽然回老家宜蘭生活,急踩煞車的生活步調,讓芷凌很不適應。
在家裡和媽媽睡兩張合併的雙人床,媽媽怕冷,芷凌怕熱,開關空調和電風扇需要彼此協調。有時候媽媽半夜上廁所回來,會對芷凌說「右腳沒伸直」,半夜的善意叮嚀,讓她哭笑不得。從出院到現在,一卡皮箱陪伴她住院、出院、進機構、返家,皮箱裡裝載所有生活起居物,她形容自己像個旅人,一卡皮箱就能入住所有地方,但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
重建手術的傷口幾乎復原了,芷凌開始自己換藥和淋浴。手術後的復健成效和另一位同時期做手術的傷友相比,她的進度稍慢。一般來說重建手術後會先退步,之後才會進步,這段不進反退的日子,讓她感到十分挫敗。好像重建並沒有效果,也達不到復健師對她的期待。雖然傷友間都稱讚她腳比以前直,但在專業的復健師面前,仍須做出更多的努力。醫務社工很關心營養問題,因為肌力不夠導致許多復健動作就算盡力也使不上力,沒有成就感容易讓傷友陷入低潮。復健師讓芷凌試著跑步,一次又一次的叮嚀雙腳抬高、大腿抬高。她吃力地抬腿跨步,仍只是讓步伐加快,身體就是跑不起來。「我覺得自己好無能,連跑步都不會」,檢討著自己努力不夠和動力不足,原本對重建手術抱有極大期望的她,在這個關卡面前不禁跌落谷底。
「全世界都說我沒進步。」
腳的肌力不夠,用力後雙腳仍無法完全伸直,就算心理明白要用力,但就是沒力。增加肌力需要透過抬腿、走樓梯來訓練,每走一步都是千針萬穿的痛楚,如苦行僧用肉體的苦走向心中追求的道。「你要克服這個困難」,她沒有忘記眾人的叮嚀,而人們也將伴她前行。
楊芷凌(十三)疤痕真的會讓你很絕望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朱麗禎
攝影/朱麗禎
去年十月中出院至今約半年時間,前半年是疤痕增生高峰,後半年將逐漸減緩,雖然疤痕仍然會增長,但比起原本,沒退步就是進步,開始會看見真正的改變。前半年的復健主要是讓關節不會變硬,但並不會真的讓疤痕變軟,就算每天復健,疤痕仍回孿縮回原點。許多傷友看不到改變就會氣餒、會放棄,久了之後關節僵硬,反而更加痛苦。
「疤痕真的會讓你很絕望」,一開始心情還會隨著疤痕鬆緊而改變,現在芷凌已經看開,不會太難過,也不會太開心。今年過年期間明明完全沒有復健,回診時復健師卻說腳指頭疤痕變很軟;而有時候明明前一天復健八個小時,隔天卻彈回原形。對傷友而言「疤痕後母心」,陰晴不定難以預料。
身體不舒服的程度會決定原本生活的接受度,芷凌坦承,這半年來她已經習慣身邊有人照顧,雖然嘴上說著很想獨立照顧自己,其實心理不敢放手獨自生活。比其從前女強人般什麼事都自己來,現在她開始需要別人。和心理師談及此事,明白這種害怕只是一念之間,只要跨過就可以加速回到原本生活。
之前芷凌總把「只要腳好了就好了」掛在嘴邊,很多事情也都是以腳康復為界,劃定做與不做的線。她主動提及對於這件事想法的改變,覺得未來應該要訂一個明確的死線,而非「等腳好了」、「等手好了」這樣模糊的界線。畢竟隨著時間對「好」的定義會改變,好還會希望更好,事情就將無限拖延。
復健的一環是生活圈回到人群,芷凌想開始慢慢接觸許久不見的朋友,可能是吃頓飯;也可能是出去逛逛,這樣心情不僅可以放鬆又可以達到復健效果。身體漸漸康復的同時,生活也該儘快回歸常軌,不該再躲避。然而,儘管在受傷這半年間,朋友陸續透過通訊軟體持續關心她,但當鼓起勇氣開口約朋友時,卻發現不知道該從誰約起,突如其來邀約好像也顯得生疏冒昧。
也許就算回歸常軌,那生活,也不再似從前。
楊芷凌(十四)重新奔跑的感覺真的很「神奇」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朱麗禎
當我們開始相信,信念會隨之更移。一場大火,改變身體面貌,儘管芷凌仍難以相信這是現實而非夢境,受傷仍改變了她。
「以後我一定要找一份最喜歡的工作」,芷凌彷彿在發毒誓,氣概磅礡地說。她突然發現人生追求開心快樂就好,不要去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而拚命,找一份工作是因為自己喜歡而不是要讓別人羨慕。隨便他人怎麼想、隨性他人眼光如何看,生命太短暫,可以擁有的事情真的不多。當在失去那些最簡單的東西時,才知道,原來擁有平凡也是幸福的一件事。尤其當自己可以再次擁有,真的會倍感珍惜。
現在對芷凌來說,泡一次舒適的澡、穿一件輕鬆的衣服、睡一覺好眠不僵硬,都是未來無比珍惜的事情。這些以前從來不會是願望,此時竟成為最大的心願。擁有一個可以掌控的身體,其實不用過得光鮮亮麗,當一個凡人就很幸福。
沒有一條通向未來的路是現成的,所以沿途的崎嶇和風塵都是該看的風景。
重建手術至今一個月過去,芷凌有了好消息──她會跑了!目前的紀錄是六分鐘跑一公里,比起上個禮拜只能加快腳步向前,她用「突破瓶頸」來形容這個里程碑。另外一個好消息是「變胖一公斤」,受傷後瘦了十五公斤的她,身體沒有營養長肌肉,許多復健動作想做卻使不上力。可能是營養品立功,也可能是回家三餐正常,體重終於漸有起色。跑一公里或是胖一公斤,對一般人來說不足掛齒,但對傷友來說都是盼望以久的轉捩點。
重新奔跑的感覺是什麼?芷凌表示很「神奇」,難以相信僵硬許久的雙腳能夠再次奔向前方。除了開跑之外,她仍要每天重溫「跪姿」大魔王,重建之後膝後窩鬆開不少,疼痛度明顯降低。以前跪完要花十分鐘按摩方得伸直,現在縮短到只要一分鐘,進步之顯著令人振奮。變胖之後身體也較有力氣,現階段的目標就是持續捏鼻吞安素、增加體重和訓練肌肉。
生活方面,也有了突破,芷凌去看了受傷以來的第一場電影。由於腳無法長期彎曲維持坐姿,整場電影下來她不斷改變坐姿試著找出一個最舒適的角度,好用最不痛的方式撐到電影結束。芷凌感覺自己漸漸抓回生活上的一些東西。復健初期,每晚睡覺或休息,她都會充滿罪惡感,好像自己只要停止復健,疤痕就會猖狂生長。現在她終於慢慢釋懷,開始和疤痕和平共處,盡量不再那麼焦慮的面對身體變化。
「因為時間,我好像真的有在變好。」芷凌臉上漾著笑容,好久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