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伃均(二十四)終曲:繼續完成一年前未完的目標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即將迎來最後一週的結痂週記,八仙事件一週年也逐步到來,伃均即將再增長一歲,日子卻依舊如常——有時間就去復健、回診,繼續每個月打一次雷射,只希望返回學校的日子再近一點。
在醫院的門診,伃均進入診間,褪下壓力衣,醫生審視著伃均雙手的疤痕,拿起相機記錄著。這次雷射要打哪裡、疤的顏色有沒有比較淺、遇到的傷友聊著保險能否給付、這次雷射又打了多少錢,傷友之間的話題圍繞在這上頭,醫生也企盼著能以各種方式,像是積極地利用手術去改善,讓傷友可以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只是,伃均推遲著手術的時間。「因為要去上駕訓班。」醫生聽聞,覺得不可思議,應該要是先把身上持續增厚的疤痕、造成疼痛的病灶先處理掉,再去考駕照,但伃均一方面是因為已經繳完駕訓班的學費,一方面是希望可以早點拿到汽車駕照,往來復健看診的計程車資就可以多省下一點。
「一年前本來也是想,七月要學開車,結果六月就出事,計畫都泡湯了。暑假本來計畫說要去哪裡玩,結果也沒有,都躺在醫院。」
一年前的目標,重新拾起,也是被現實迫著,繼續推上原本的軌道。
八仙事件帶來的也是部分家庭中一定的經濟負擔,儘管到十二月底前仍有往來復健與醫療場域的交通費用補助 ,部分人也申請領有重大傷病卡或身心障礙證明,在所載的傷病治療上(八仙傷友多為外科)能夠有所減免 ,但像是染料雷射等自費醫療項目,保險也多無法給付,每次療程以發數計算,端視所需範圍大小,每月一次,至少要做到六次以上才能顯著見效,則成了經濟上較為沈重的負擔。
媽媽在與其他傷友的父母交流時,自嘲道:「在群組裡聊,媽媽們說沒辦法,小孩就得痛運(台語),不只痛運,還有破財。」
事件發生後,伃均原本就讀的大學三年級無法繼續完成,距離畢業仍有幾年的路要走,眼看延畢是必要的,媽媽仍不懈地希望能把伃均身上的燒燙傷治療好,只要醫生說疤痕顏色有比較淡,她說就要繼續打雷射或手術,儘管常常被伃均說真是狠心,讓她去受皮肉痛。「我最想把她的手先治好,不管要花多少錢,因為腳還有辦法穿褲子遮,但她的手是要給人牽的。」媽媽這樣說著。
這個月的雷射療程結束,在醫生的領隊之下,大家離開治療室,返回門診處付費,伃均在皮膚科的櫃檯前看著乳液,叫媽媽等她一下,想要看乳液多少錢,有沒有比較便宜;她也在打雷射之前聽到旁邊傷友是來打背後取皮的疤痕,因此就在這次問了醫生能不能也打看看背後的疤,過去都是先處理手上的疤痕。穿著夏天露出肩背的衣服,「因為會被看到。」她說。所以想會被看到的地方趕快好起來。
打完雷射後,伃均跟新認識的傷友聊起天,她叮嚀著對方打完雷射的地方會有紅豆狀的斑點,是正常的,會結成痂皮掉下來,只是也要小心長成水泡。
《結痂週記》的最後,伃均說:「反正又不是不會見面了!」在傷友身上,傷口並不是結痂過一次就會好,而是在每一次的努力與改變中,緩緩地,痂皮越來越薄,疤痕顏色益加淡去,但無論如何,這一個細膩、親人、溫暖的女孩則是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