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韓飛龍在天 台灣…龍困淺灘
一九六○年盛行以「雁行理論」來描述東亞國際勞工分工,日本是雁頭,其次亞洲四小龍,再其次東亞及中國。當年並列飛行的四小龍,以台灣為首;而今,時過境遷,星、韓飛龍在天,台灣只能困在淺灘。
早年曾來台灣桃園機場取經的新加坡,不僅興建享譽全球的樟宜國際機場,而今是東亞最耀眼星星。近兩年來,經濟成長佳,二○一三年平均國民所得為五萬四千七百七十六美元,令其他小龍望塵莫及。
雖然是小國寡民,新加坡卻能夠以吸引跨國企業設立營運總部,並借助其資金、人才、及技術發展,成功地分享跨國企業布局的利益。再加上積極洽簽FTA,坐穩「東協樞紐」的關鍵地位。
原本一直跟隨台灣之後的南韓,在一九九七年金融海嘯後崛起,展現「打斷筋骨顛倒勇」的國家意志。二○○三年發表「FTA藍圖」,積極與大國洽簽FTA,更一舉將南韓推升到世界經貿大國地位,南韓對外貿易總額由一九九七年的三千三百七十六億美元,到二○一三年達到一兆七百五十二億美元,短短十七年間,增長三點一九倍,外貿總額突破一兆美元門檻的速度,超越日本、英國、德國等強國。
而今南韓,不可一世。「在九○年代時,南韓還會做台韓比較,會看亞洲四小龍;從二○○○年後,就看到一個一個被拿掉;現在南韓還會看一下新加坡,因為新加坡人均GDP遠高於南韓。」長年觀察南韓經濟的工研院產經中心政策組經理陳志強進一步說,「新加坡和南韓路線很不一樣,南韓現在設定對手是日本,希望挾中國勢力,來超趕日本。」
拓墣產業研究所長楊勝帆指出,星韓上升趨勢是篤定;而香港雖是自由島,隨著愈來愈多大陸人到香港,國際化狀況往下走,近兩年來司法獨立被質疑,自由化也被質疑。至於台灣,「自由化少,國際化更少,」他並直言,台灣與國際聯繫不足,更有走不出去的疑慮。
「亞洲四小龍,走的路不一樣,且愈來愈遠,已無法相提並論。」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有感而發地說,亞洲四小龍只是歷史偶然,共通點是出口導向、outward-looking(向外看);這兩年來,新加坡、南韓、香港等,在開放準備上相對充足,台灣遲遲沒有突破,相對發展受限。
「若是以outward-looking作為自由化的指標,台灣是比一九八○年時還要弱,甚至不敢往前看,只往內看,一塊小小的餅,分來分去,」劉孟俊評論。
中經院年輕一輩研究員吳佳勳觀察,台灣國際視野非常不足、企圖心和民族自尊性都遠不如其他小龍,而年輕人又缺乏願景與方向,在長期閉鎖、長期保護下,不在乎國際發展,台灣猶如遺世獨立的「海角一樂園」,自high就好。
更嚴重的是,台灣沒有長遠願景與方向。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不諱言指出,從李登輝後期,「台灣就沒有發展戰略思考,沒有思考二十年後,台灣圖像是什麼?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
從國際來看,長期觀察台灣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蘇帕奇(Paola Subacchi)說,和世界上其他小國不一樣之處是,台灣被迫孤立,但是台灣要保持開放,必須想辦法尋求突破之道,只有加入國際經濟體系,才能克服台灣發展上的困境。從歐洲經驗看,「任何政策不能只想到選舉,而要有長期願景,要有二、三十年後脫胎換骨的轉變」。
看到南韓FTA戰略奏效,韓流席捲亞洲,帶動商品出口;香港勇於跨出洽簽FTA的一步;新加坡有魄力地發展博弈度假村,每年挹注GDP成長至少一個百分點。
很多人都會同意,台灣不能再跟隨別人策略,因為再跟進,也是落後十年以上,台灣必須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願景與策略。
脫離了雁行理論,落單飛翔的台灣,能否穿過重重迷霧,重新找到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