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的希望——企業(竟然)與社運共謀的故事
小編報告:2021年8月,家樂福宣布旗下通路將於2025年起停售「籠飼雞蛋」,加速台灣雞蛋生產從格子籠飼養轉為友善飼養的歷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動社)是促成這項改變的重要推手,努力四年之久,副執行長陳玉敏親自述說這段企業攜手社運組織的幕後故事。
2017年底,我們寄出了12封遊說信及資料,給全台超商、超市及大型通路,希望能邀請這些提供各式商品給消費者的通路商,重視一個全球如火如荼開展的「食物倫理」運動——讓母雞展翅,解放籠養蛋雞!
時間往前推移,回到1999年的6月15日。當天歐盟執行委員會通過一項每年影響數十億產蛋母雞命運的「蛋雞福利指令」,要求各會員國必須在2012年起,禁止以「格子籠」(battery cages,格狀排列、層層疊疊的雞籠)飼養產蛋母雞。
那是全球致力改善經濟(農場)動物處境人士,率先推動「解放蛋雞」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看見」動物處境的一頁歷史
這些變革起源自1964年由露絲哈里遜(Ruth Harrison)所調查撰寫的《動物機器》一書,她首度使用「工廠化畜牧」(factoryfarming)一詞來形容二戰之後的集約畜牧問題。
她揭露蛋雞、小肉牛和母豬等動物終生剝奪自然天性與需求、遭殘酷監禁的真相,提醒人們這些終將一死成為盤中飧的動物,與人類一樣是「有意識、有知覺、有情緒感受」的生命。她的立論在歐洲引發廣大迴響,人類開始注意到「食物」背後的動物痛苦。
英國政府成立「布蘭貝爾委員會」(the Brambell Committee)調查經濟動物生存實況,於1965年發布報告:所有農場動物都應該能夠擁有得以「正常行動、整理毛髮、伸展四肢」的自由。
試想:如果你一輩子都不能伸展四肢、抓癢、梳頭,更別提四處走走了,你感受如何?
「農場動物也應享有一定程度行動自由」的概念,在25年後發展成為「動物福利五大自由」。五大自由包括:免於饑渴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身體不適的自由,免於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以及表現自然行為之自由。
「動物福利五大自由」可以說是「農場動物福利」和整個「動物保護」運動的重要訴求。
辛苦產蛋供養人們,卻遭終生囚禁
以現在台灣北部極缺的雞蛋來看,自然界中,野生母雞每年只會在春天生10到15顆蛋,只要能延續物種生存就夠了。
但現代經過人為「育種選拔」的母雞,一年得生250到300顆蛋。
每日從「排卵」到製造「蛋白」、「蛋殼」非常消耗體力,包括蛋殼得以母雞體內10%的鈣質來形成,產出一顆完整的雞蛋,絕對是「粒粒皆辛苦」。
此外,母雞仍保有野生禽鳥的自然天性與需求,比如:就巢、洗砂浴、棲息高處、探索、警戒、展翅飛翔等。
被喻為「動物保護聖經」的《動物解放》第三章〈工廠化農場的悲慘世界〉裡,有一段文字是這樣描寫的:
「不能築巢,不能在巢中產蛋,是母雞另一個挫折來源。康拉德.勞倫茲曾說,格子籠的產蛋過程是母雞最慘痛的折磨⋯⋯。任何對動物有一點瞭解的人,看到籠中的雞如何一再地徒然趴到同籠的雞腹下想要找個遮蔽,心都會為之撕痛。」
研究證實勞倫茲的看法:當母雞要生產時,動情素和助孕素會讓她們減少採食,只為得到一個隱蔽安全的環境築巢。她們想在巢裡下蛋的動機非常強,強得像餓了20個小時後找尋食物一樣。給她們安全的巢箱多麼重要。
近日台灣的蛋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疾病」。人類不尊重產蛋母雞的自然天性與需求,只把她們當成「產蛋雞器」,讓她們日日關在格子監牢裡痛苦產蛋,母雞抑鬱又體弱多病,各種病原體得以開心進駐,病毒歡喜聯姻重組。禽流感病毒如同COVID-19疫情病毒一樣,至今仍不斷進行基因重組,威脅人類與動物的生存。
而今人們無蛋可吃了,這才警覺,想要有安全的飲食,似乎得在乎這些供給人們蛋奶肉的動物處境!
在2017年底,我們寄出了12封遊說信,期待全台超商、超市及大型通路,能給母雞善意的回應。企業不是該有社會責任嗎?我們這麼以為。但多年來為動物福利與企業交手的經驗教會我們:不要太樂觀。
但是⋯⋯人生與社運,都需要這樣的「但是」!
大企業與小蝦米的合作——信任與誠信是「實做出來」的
2018年2月農曆春節假期結束,開工第一日,辦公室接到一通來自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同仁的電話,希望見面聊聊關於格子籠雞蛋的議題。那通電話被整個辦公室喻為「開工大紅包」,讓大家振奮不已!
隨後從2月到5月,一個跨國通路企業與一個推動動物保護、動物福利運動二十多年的社運團體,雙方經過無數次會面、討論如何共同推動「食物轉型-從雞蛋開始」的計畫,然而這項計畫卻因一項歧異,差點面臨破局。
當時,雙方共同討論出四項具體承諾的作法與期程,但在第四項上出現歧異,這四項做法與承諾分別是:
1. 2018年底家樂福全國門市完成設置「非籠飼友善雞蛋專區」。2. 2019年家樂福推出一款自有品牌雞蛋,採「非籠飼-平飼飼養」。
3. 2020年家樂福嚴選採「自由放牧」雞蛋。
4. 2025年家樂福品牌雞蛋全面採用「非籠飼養」為家樂福集團於歐洲的承諾,並希望針對非家樂福品牌雞蛋亦能朝「非籠飼養」努力。台灣家樂福亦將與全國蛋農與雞蛋供應商及消費者、NGO合作,邁向相同目標。
動社對於第四點的期待是:2025年家樂福全台門市將不再販售任何一顆「籠飼」雞蛋;但當時家樂福的夥伴認為「有困難」。
原本雙方已經決議,要在母親節後的5月15日共同為辛苦產蛋的母雞,召開記者會宣布這項「食物轉型」計畫,但卻因第四項承諾的歧異,合作幾乎就要破局。
動社內部的討論有同事提出疑慮,認為企業似乎沒有決心與魄力要執行,單就前三項承諾,可能僅是企業的「美妝」手法;真正最要緊的第四點,他們只願意說「會盡力」,最後若是做不到,兩手一攤推說是「消費者不買單」就沒事了。「信任」的烏雲飄來。
雙方不斷來回討論,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總監蘇小真,為此取消了她原要返回南部過母親節的計畫,當日雙方再次碰面,坦誠而開放地交流了彼此位置的擔憂與疑慮。
在那日長達三個小時的討論對話裡,要問是什麼讓非營利組織的我們像似「退讓」了、接受了企業在當時提出的「會盡力,但當下無法保證」的說法,也許可以用以下兩段話來描述當時我們的決定。
「願景」與「信任」,絕不可能「用說的」,那是雙方都必須付出心力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創造實踐的歷程!
想做,什麼困難都會想辦法克服,不想做,則任何狀況都可以是困難理由。非營利組織的我們,可以藉此檢視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不是喊假的。
當通路主管第一次走進格子籠養雞場
通路商主管總是仰賴「中間商」引進各式產品,幾乎不曾了解產品背後產製真相;這天之後,他們親自走訪一家又一家養雞場。
第一次走進位於彰化芳苑的格子籠蛋雞場時,每個人都掩住口鼻無法呼吸,彷彿一吸氣就要吸入漫天縈繞的蚊蠅與刺入心肺的臭味。
他們親眼見到所有被囚禁在牢籠裡,完全無法伸展羽翼的母雞,在夏日因為熱緊迫與監禁,呈現歇斯底里與焦躁不安。眼前這個雞蛋「產製」的真相,讓他們震驚到說不出話來。
家樂福的夥伴們開始認識母雞的動物天性與需求,學習什麼是「經濟動物福利」。
我們雙方開始在全台賣場裡,針對消費大眾舉辦一場又一場的「善待雞,才有好蛋CSR講座」,並且針對全台店長及相關主管開辦課程,更透過許多可以連結外部的展覽,把「格子籠」蛋雞的真相不斷帶到消費者面前,告訴消費者:你的消費選擇決定了自己與無數生命的未來。
2020年底,不僅前三項計畫與承諾都逐一落實達標,家樂福團隊更大力開展「B2B」橫向合作,邀請更多商業夥伴一起支持「食物轉型」計畫,大步的帶動畜牧產業翻轉。
看著這一切發生,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加油,還有5年,一定要努力在5年內,讓家樂福改變第四項承諾:停售任何一顆籠飼雞蛋。」
「希望」就在瘟疫蔓延時
2021年5月,家樂福的「食物轉型」計畫,在雙方都已不需任何協議與承諾下,從改善母雞處境的「雞蛋」,進展到改善母牛處境的「牛奶」。同樣在母親節,我們再度共同合作推出了全台第一瓶符合基本動物福利的「透明鮮乳」。
2021年5月也正是台灣爆發第一波大規模(COVID-19)疫情的時候,政府於5月19日下午,宣布全國疫情進入三級警戒,餐廳不得內用,幾乎所有人被迫在家工作。
5月25日,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總監蘇小真要我進一步提供全台「非籠飼」蛋雞場的現況與更多計畫加入的牧場推估,還有全球近兩千家各式企業「非籠飼」雞蛋採購政策的現況等資料。
6月初某一日,我在家寫稿,正寫到美國公共衛生局指揮官艾塔愛莎博士(Dr. Aysha Akhtar)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說的一段話:
「持續製造痛苦、緊迫與生病的動物,就是在傷害我們自己!四分之三的新型人類感染疾病來自動物,但這不是動物們的錯。要阻止這樣的疾病,要從前所未見的痛苦中拯救千百萬人,無可避免地,我們必須面對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事實——真正的禍源在於我們選擇如何對待動物。」
蘇小真總監打電話來,她說:「玉敏,我要跟你說一個好消息,我們內部已經決議要在2025年,不再販售任何一顆籠飼雞蛋。」
總是很容易因為各種狀況感動落淚的我,在電話這頭失語了,我震驚到說不出話來。四年來雙方共同奮戰的過程歷歷在目,彷彿在無路的荒地上,我們並肩開出了一條路來。
那條路,在人與人不易建立的信任之間,在左邊與右邊之間,在企業與社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