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觀點新世代
林梵謹說:「胖子終其ㄧ生,都在尋找可以容身之處。」
 圖:擷取自林梵謹數位專題

林梵謹說:「胖子終其ㄧ生,都在尋找可以容身之處。」 圖:擷取自林梵謹數位專題

胖,又怎樣?

林梵謹在大學讀的是新媒體藝術學系,後來成了新聞研究所學生,現在是個做報導的人。因著這兩種不常見的專業結合,她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做成數位專題報導,成了台大新聞所創立以來,唯二的數位報導論文。

值得玩味的是,個頭嬌小的她,論文研究主題卻是「胖子」;她說:「我的受訪者最常問我的就是,你又不胖,幹嘛做這題目?」

事實上,一個人到底胖或不胖,可能沒有想像中容易定義;身為台灣人,我們肯定有身材已經非常標準的朋友,卻永遠嚷嚷著他(她)得減肥。要回答「不胖幹嘛減肥?」這個問題前,勢必得先釐清「胖子」一詞背後所隱含的「醜」、「懶」、「不自愛」、「貪吃」、「不健康」等眾多纏繞不去的標籤。而這些,正是林梵謹的論文《胖子之大,何處可容身》努力想回答的問題。

在林梵謹的眾多「胖子」受訪者眼中,她無疑是個瘦子,但她卻因為小時候一次偶然被說胖的經驗,從此一輩子都在與這個「被植入」的想法奮戰。她說,「那就像個咒語」,只因為別人不經意地施放在自己身上,從此受到無形的啃咬,彷彿自己真的做錯了什麼。

林梵謹期待這個社會就算不認同,也能更尊重胖子,不要再以刻板印象、負面標籤去加深肥胖族群的壓力。 記者許詩愷/攝影
林梵謹期待這個社會就算不認同,也能更尊重胖子,不要再以刻板印象、負面標籤去加深肥胖族群的壓力。 記者許詩愷/攝影

大學時,林梵謹就讀於美女如雲的台北藝術大學,除了很多「主流正妹」外,也有很多不符合傳統審美觀,卻顯得十分有個性的人們。這促使她開始思考:「有人胖得有自己的樣子,但我為何沒有?

再後來,林梵謹接觸到國外的「身體正面思考」(Body Positivity)思潮,看到很多人分享他們因體型問題而遭遇的負面經驗,再之後又如何重新正面看待自己,並拿掉那些社會化標籤。這些身型問題不只是胖瘦,也可能是乳房的形狀、臀圍大小、腿的粗細,甚至是陰蒂的顏色或形狀。

於是,林梵謹開始思考自己被視為胖子的經驗,究竟如何建構自己的形象認同。她說,其實這段探尋的過程很像在看心理醫生,她想解決自己對身體的不喜愛或憤恨,於是用寫論文的方式,來與內在的自我對話。

她在論文中,分別探討了肥胖形象在審美觀中的轉變、時裝產業的變革如何影響胖子穿著、醫學及相關產業對肥胖貼上的「不健康」標籤、一般人對胖子的刻板印象如何反過來影響他們的行為,以及胖子網紅、明星的現身如何造就身體正面思考風潮。

林梵謹說,自己在寫論文初期,會小心翼翼地用「大尺碼」、「過重」等名詞,來迴避「肥胖」、「胖子」等形容詞,但接觸過更多受訪者後,她才驚覺把負面意涵綁在那些形容詞上的,其實是自己,迴避使用那些詞,其實正證明了歧視的存在,所以她開始像每一名自稱「胖子」的受訪者一樣,大喇喇地使用「胖子」一詞,讓它成為一個不帶預設立場的中性詞。 圖:擷取自林梵謹數位專題
林梵謹說,自己在寫論文初期,會小心翼翼地用「大尺碼」、「過重」等名詞,來迴避「肥胖」、「胖子」等形容詞,但接觸過更多受訪者後,她才驚覺把負面意涵綁在那些形容詞上的,其實是自己,迴避使用那些詞,其實正證明了歧視的存在,所以她開始像每一名自稱「胖子」的受訪者一樣,大喇喇地使用「胖子」一詞,讓它成為一個不帶預設立場的中性詞。 圖:擷取自林梵謹數位專題

關鍵在於,林梵謹書寫肥胖,嘗試與心中的胖子和解,並不等於她想當胖子。打從 2019 年完成論文後,她還是在控制體重,也偶爾會受朋友訕笑:「妳不是覺得胖子很好嗎,幹嘛還減肥?」對此她強調,之所以寫「胖子論文」,是希望更多人同理並尊重胖子感受,也理解很多人是因為遺傳或健康因素,才不得不胖,但這一切不代表她「認同」肥胖;「認同和尊重是兩回事。」她強調。

至於那些讀完論文仍會「虧」她的朋友們,林梵謹只對他們說:「身體是我自己的,我有權控制自己是什麼樣子。

想改變大眾對胖子的刻板印象不是容易的事,但林梵謹這個「尊重,不用認同」的論述策略,確實取得了初步的小小勝利。她說,從小到大父母都說她胖,寫論文期間她甚至又胖了六公斤,然而論文完成後,她把作品交到爸媽手上 ——

「他們再也沒有說過我胖。」

繼續閱讀:

胖子之大,何處可容身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