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嫁給大海 陳思穎願做海洋垃圾的最後防線
多數人手機裡的照片大半是美食、寵物、家人或日常小確幸,但35歲的陳思穎手機相簿裡都是是台灣大小漁港的各種海漂垃圾。這四年來,她幾乎把生活都留給了海洋。她是「湛。Azure」(湛藍海洋聯盟)的執行長,她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希望打造一台海洋垃圾自動收集機器,讓海洋恢復以往的湛藍。
曾有長輩問陳思穎「有沒有認真想要找個對象」,陳思穎回答:「有啊,我要嫁給大海!」
我曾有幸因拍攝紀錄片緣分,跟了陳思穎半年,看著她走在實踐夢想的路上,並真的做出能收集垃圾的機器。我發現:她真的是嫁給了大海!不免好奇,究竟是哪一刻,讓她動心為海洋付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願意著魔似地投入。
全球一年有超過八百萬噸的垃圾,從陸地排入海洋。甚至有研究估計,到了2050年,海裡的垃圾整體重量,會比魚還要多。
漁港是人類通向大海的門戶,也是廢棄物排進大海的入口。台灣總共有220座港灣,密度是全世界最高,但目前沒有相對應的清理系統。只有不到10%的觀光型大漁港,能分配到政府清潔預算。清理方式,多半是清潔人員搭著小船,以人力撈起海漂垃圾。
陳思穎與「湛。Azure」團隊致力打造能在港口收集垃圾的機器。從一開始的發想、實驗、製造雛形,到現在的實體化,已經走了四年。「湛。Azure」終於在今年打造出近500公斤重、可收集垃圾的機器。
不願成為只坐在辦公室的人
在台東成長的陳思穎,家距離海邊只有15分鐘路程,對海洋有特殊感情。她常常沒事時就往海邊跑,大學選讀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研究所主修海洋研究,畢業後當研究助理。
陳思穎形容自己在辦公室整理數據像是紙上談兵,看著海洋越來越溫暖,海水越來越酸,將造成一連串的破壞:珊瑚礁白化、冰山融化、島嶼淹沒……。她思考:「然後呢?我們無能為力,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每天看著數據、整理數據,陳思穎問老師:「念環境工程到底有沒有辦法維護環境?」老師說,環境惡化的速度太快了,許多研究結果只能用來推論原因,人們能做的只是減緩環境惡化,不太可能讓環境回到原來的樣子。
老師的話很直接,陳思穎覺得很哀傷。
看著海洋汙染一天比一天嚴重,陳思穎不願眼睜睜地坐在辦公室。不想要變成自己不喜歡的大人,她決定當「捲起袖子做出改變的人」。
雖然沒有商業價值,但值得做下去
2016年,陳思穎收到「台大創新創業挑戰賽獎金八十萬,歡迎來挑戰」的比賽廣告郵件。她心想,這或許是一個行動的契機,決定以海洋垃圾為題參賽。
沒有任何機械背景與經驗的陳思穎與夥伴,以最陽春的樂高當作機器原型,用塑膠盆模擬漁港,開始研發機器。
團隊在台大創創挑戰賽中,從上百個團隊晉級到前十強。創業比賽看重獲利模式,面對評審輪番詢問:誰要買這機器?商業模式該如何永續?他們被問得啞口無言。但評審還是會在會後特別鼓勵她們:「這個方向是對的,這個事情是對的,你們要堅持下去。」
甚至在頒獎典禮結束後,工作人員把陳思穎拉到一旁偷偷說:「你們真的很可惜,沒有商業模式,所有的評審都覺得你們團隊很棒,所以評審給你們一個最佳團隊獎。」
比賽結束後,「湛。Azure」團隊收到非常多的鼓勵,這讓他們卯足全勁,決定要把機器做出來。
兩年後「湛鬥機」誕生了。湛鬥機的原理結合了吸塵器、輸送帶和垃圾桶:透過了馬達在海中製造水流,讓垃圾順著水流集中,再透過輸送帶,將海中垃圾集中到後方的垃圾桶。
當失敗成為日常
「湛。Azure」不是第一個做收集海洋垃圾的單位。目前全球進行海洋清潔、智慧機器人研發的公司不超過五間,但尚未有可普及的成功案例。海洋環境的不確定性太高,要考慮諸多因素如洋流、風向、水深等等,製作成本也是問題,難度頗高 。
陳思穎舉例,光是決定機器的輸送帶角度,團隊就試過數十個版本。團隊原本沒有機械背景的成員,為了克服海水浮力、輸送帶角度和垃圾重量等複雜問題,她們必須不斷地改良機器。經過兩年多的實驗,團隊終於找到可以回收垃圾的方法,製作第一代湛鬥機。
現在團隊的技術長陳冠聿笑說,他是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陳思穎的夢想與機器設計圖,覺得這個想法可行,但發現團隊沒有機械背景人才,「覺得好可憐,好像在土法煉鋼,不忍心」,因此加入。
第一代湛鬥機是一個放在港灣垃圾角落熱點的固定式機器。測試一段時間後,陳思穎發現,垃圾不會只聚集在角落,當風向改變時,垃圾就會換位置。為了擴大水域清潔範圍,達成真正效用,「湛。Azure」團隊著手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打造第二代遙控式湛鬥機,讓機器的移動更方便。
「湛。Azure」團隊全心投入到第二代機器。陳思穎說:「這是一個還滿痛的過程,第一代我們花了很多心血絞盡腦汁做出來。」但為了有效解決問題,得重新來過,再募集資源、資金、人才,投入到第二代,也就是現在最新型的湛鬥機。
二代機收集垃圾的原理和第一代相似,以電動機製造水流並讓垃圾能順著輸送帶,集中到後方垃圾桶。不同的是,二代機前頭裝了第一代湛鬥機沒有的攝像頭,方便團隊監控機器與海洋垃圾的即時狀況。最重要的是,二代機安裝了遙控系統,機器能隨著不同季節到不同方向收垃圾。比起一百公斤重的一代機,二代機重達五百多公斤。水藍色的外觀,在海洋中,彷彿是一隻藍鯨,吞納海中的垃圾。
一直看到洞口的光
除了熱情,成功的兩大關鍵是夥伴與資金。「湛。Azure」團隊夥伴沒有一個正職,大家都是志工,利用業餘時間幫忙。
陳思穎說,在台大創創比賽結束後不久,就收到第二、第三、第四封比賽的機會。每當錢要燒完,就會出現另一個比賽機會。團隊陸續參與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Fun大視野青年公益實踐計畫、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等比賽。陳思穎認為,「湛。Azure」能撐到現在,就是希望不要浪費好不容易從比賽得到的經費和資源。
她說得輕鬆,在一旁拍攝的我們都知道,光是只有比賽資金,不夠大改系統、製作出一台五百公斤重的大機器。陳思穎已自掏腰包近百萬元,投入機器製作。海洋這麼龐大,海廢問題千絲萬縷,她的成果看似螳臂擋車,但她不看輕這些努力。
陳思穎說,有時她感覺像是經過一個很長的隧道,永遠都不知道出口在哪裡,看到有一點光的時候,就想要踩油門。總是覺得差一點、差一點就快成功了。
因為不知道能不能成功,陳思穎一直不敢跟社會募款,只敢自己墊錢。就在今年,「湛。Azure」團隊製作了二代機的原型,隧道那頭的光點日漸清晰。於是團隊開始對外群眾募資,希望能讓這這將近四年的海洋大夢,有一點成果。
一台湛鬥機,預估一年可以清理超過兩萬六千公斤的垃圾,相當於兩卡車的量。
陳思穎認為,這樣的辛苦是值得的。政府開始注意「湛。Azure」,邀請團隊提案。「我們把機器做好,明年或後年就可以開出隧道口,也或許就直接從隧道口開到港口吧!」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