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願景行動者 願景行動者
陳玄州為讓更多人參與體檢珊瑚礁,開設 Eco Diver 諌程。 圖/陳玄州提供

陳玄州為讓更多人參與體檢珊瑚礁,開設 Eco Diver 諌程。 圖/陳玄州提供

珊瑚守護者 潛水教練陳玄州 年年為珊瑚礁體檢

在寂靜的海面下踢著蛙鞋,伴著自己的吐出的氣泡聲,陳玄州一邊注意著海流的強度,一邊仔細地沿著海岸、順著崎嶇的珊瑚礁鋪開水尺,拉出100公尺長的調查線,再把空氣打入浮力袋,通知岸上的其他調查志工準備下水調查。

待其他調查志工沿著水尺記錄完珊瑚礁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底質等詳細的生態資訊,他才收回浮力袋和水尺,連著裝滿一個洋蔥袋的垃圾,回到岸上。

水下工作使用的水尺和用撿來的鉛粒做成的重錘。 特約記者曾以寧/攝影
水下工作使用的水尺和用撿來的鉛粒做成的重錘。 特約記者曾以寧/攝影

「只要有陳教練在的場次,總是可以讓人覺得很安心。」長期合作進行珊瑚礁體檢的工作人員曾經這樣形容他。

潛水超過30年的陳玄州,也是人們口中的陳教練,在2009年第一次參加「珊瑚礁體檢」,隔年起擔任活動潛水顧問,一做就是十年。

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
是國際上為了瞭解全球珊瑚礁現況而於1997年發起的全球監測行動,邀請一般潛水員運用水肺潛水,經科學化的「穿越線調查法」蒐集珊瑚礁區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底質等生態資料。由國際知名珊瑚礁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oundation)統籌,持續收集並公布世界各地珊瑚礁調查結果。
台灣在1998年由珊瑚礁學會引入,2008年開始跨界參與,並邀請潛店、在地社區合作,2009年起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至今。 |

第一次下水碰掉二級頭 謹慎成潛水堅持

陳玄州中學就讀化工科、大學到日本近畿大學念商業法,原本的人生計劃是要接手家裡的美髮用品工廠;但是在大阪念書時,第一次接觸了潛水,成為人生的插曲。

當時同學約他潛水,他抱著好奇的心情一起去了。租了氣瓶和裝備後,同學只帶他穿戴好裝備、連最基本的耳壓平衡都沒有教,就各自下水。不料,咬在嘴中吸氣的二級頭(潛水呼吸調節器)卻被勾掉了。還沒有學過怎麼正確排水的陳玄州,只好硬著頭皮把二級頭裡面的海水喝掉,才能繼續呼吸。

「那時候覺得沒有事,後來越想越可怕,」陳玄州回憶當時的經驗,「那時候在水裡看到魚、蝦、貝類、水中生物,覺得還滿好玩的……可是如果真的要好好玩,不學(潛水)的話,可能真的會送命。」

海水不斷升溫,美麗的珊瑚還會存在嗎? 圖/陳玄州提供
海水不斷升溫,美麗的珊瑚還會存在嗎? 圖/陳玄州提供

於是他利用假日重新學習潛水,並在店裡認識了一位專接潛水工程的老闆。因緣際會下,陳玄州因此參與了關西機場的填海造陸工程。

日本關西機場的填海造陸 他是潛水夫

為了測量海底的地盤有沒有位移,潛水夫要帶著儀器進入因泥沙懸浮而混濁的水中,沉到水底設定好儀器再上岸。為了攔截填海用的土砂、避免汙染非填海區的海洋,潛水夫也負責在大阪灣裡設置攔油索,還要定期檢查浮標、清除塵土、更換電池。

一開始,潛水經驗尚淺的陳玄州只是協助在岸上整理器材,後來因人手實在不足,也跟著下水作業。他說:「剛開始跳下水很緊張,因為距離水面超過五米,就幾乎看不見了。」

第一次潛水的危險,還有水下工程的經驗,讓陳玄州特別重視潛水安全。除了引入水尺和番茄刀等更便於水下作業的器材,他也重新訂定調查的SOP,也把原本只要潛過20支氣瓶的就可以擔任調查志工的經驗值門檻,一舉提升到50支。如今他不僅熟悉各個潛點,為其他志工詳盡解說需要注意的事項,並經常負責要在水裡最久、難度最高的布線工作。

陳玄州為珊瑚礁體檢志工講解浮力袋的使用。 圖/陳泰佑提供
陳玄州為珊瑚礁體檢志工講解浮力袋的使用。 圖/陳泰佑提供

「有時候布線下去,可能發現(海)流太大或是有危險,他可能就直接說今天收工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工作人員陳思宇說,與陳玄州合作很令人放心,「他真的很謹慎。」

雖然長時間參加珊瑚礁體檢、為台灣環境留下了重要資料,潛水時也總是習慣順手帶海洋垃圾上岸,陳玄州卻認為自己「不是特別有環保觀念的人」。

受太太影響 一生要堅持做好一件事

取得商業法學士學位後,因為父母希望陳玄州回來協助管理美髮用品工廠,他回到台灣後,只能利用假日接待朋友介紹的潛水客。

陳玄州教學的時候,他的潛水朋友「豆干」常會在附近撿海中垃圾。後來陳玄州也覺得帶客人潛水,卻看到很多垃圾,實在觀感不佳。他也加入「豆干」行列,每趟潛水,必撿垃圾。

除了「豆干」,另一個讓陳玄州開始注意環保議題的,是他的妻子。她也是因為潛水而結緣──陳玄州大學時到沖繩當潛水助教,認識了未來的妻子。

「那時候我會跟另外幾個潛水教練一起抽菸,抽完菸蒂就亂丟,結果被當時的學員、現在的老婆罵。」陳玄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實我的一些環保觀念都是太太給我的,什麼垃圾要分類啊、遛狗要清大便啊,這些都是受她影響。」

剛開始撿垃圾的時候,陳玄州和豆干常挑木蝦(釣頭足類如軟絲、魷魚、章魚、烏賊等用的擬餌)、鉛粒(手拋網使用)等,撿拾這些上岸後可以變賣的海洋廢棄物。參加珊瑚礁體檢之後,他優先撿漁網、布和塑膠袋等,可能會覆蓋珊瑚、影響珊瑚礁生態的垃圾,接下來是撿塑膠、電池、鉛粒這些會影響水質的;行有餘力,才清除可自行分解的垃圾。

多年前,陳玄州在東北角潛水時,用一支氧氣瓶的時間,就撿了110支廢棄的木蝦誘餌。 圖/陳玄州提供
多年前,陳玄州在東北角潛水時,用一支氧氣瓶的時間,就撿了110支廢棄的木蝦誘餌。 圖/陳玄州提供

這些事情一做,就是十年。為了做好當時剛在台灣起步的珊瑚礁體檢,陳玄州特地考了國際Eco-diver的教練執照,他自謙雖然在物種辨識、科學調查的能力上還需要持續加強,但希望自己的潛水專業,能為珊瑚礁生態提供協助。

「我太太差不多在那時候買了一本『十年日誌』,可以寫十年,未來你一看就知道我十年前、兩三年前的某一天在做甚麼事情。」陳玄州說自己會長年參與珊瑚礁體檢,除了排解營運家族企業的壓力,也是受到太太的啟發。

體檢珊瑚礁讓他更關心海洋生態,陳玄州和朋友已養成潛水必撿海中垃圾的習慣。 圖/陳玄州提供
體檢珊瑚礁讓他更關心海洋生態,陳玄州和朋友已養成潛水必撿海中垃圾的習慣。 圖/陳玄州提供

「我就想,我這一生事業也沒有說做得很成功、也不是很有名聲,那是不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好好做,持續把它做好?」陳玄州的初心就是如此簡單。

如果把多年來他從海中撿拾的鉛粒集中稱重,竟重達400多公斤,十分驚人。賣的錢足夠買一頂帳篷,可以讓珊瑚礁體檢志工休息。撿拾的色彩鮮豔木蝦,一字排開,畫面更是壯觀。

關照海洋 最重要的還是安全

近年地方政府紛紛對減少海洋汙染提出補助政策,讓更多民眾加入,陳玄州也擔心民眾為了撿拾海洋垃圾,急切之下可能忽略身處海域的安全。

陳玄州說,其實清海洋垃圾,有時比珊瑚礁體檢更複雜,「在水裡不像在陸地上,隨手就可以撿」,有時反而會造成自身危險,「在裝備和心理上,都要有一些訓練和準備」。

2009年,他創立了「四季清除海中垃圾潛水聯盟」臉書社團,但後來加入的潛水新手太多,陳玄州自覺很難照顧每個人的安全,因而暫停社團公開運作,改成私下邀請熟識且經驗較豐富的潛水員一起淨海。

「我也是算是潛水業者,假如潛水的環境沒有比較好,那潛水業應該就做不下去了。」他說,台灣人看海洋生物,大多都只能「在市場上看」,很可惜。「台灣一直很忽視海洋也是我們國土的一部分……太少接近它、了解它、關照它。」

陳玄州說,接下來他還會繼續潛水,繼續把關心海洋這件事,做到自己「不能做為止」。

陳教練的清垃圾叮嚀


1. 一定要攜帶番茄刀或剪刀等鋒利、便於斷割繩索和魚網的利刃。垃圾可以用洋蔥袋裝,避免佔用雙手,如想撿魚鉤等鋒利的垃圾,需另外準備底部打洞(方便漏水)的牛奶罐。
2. 清除順序為:會影響珊瑚礁生長的覆蓋物→塑膠等無法分解物、電池等其他影響水質的垃圾→可分解物品
3. 清除時不可心急,小心不要碰斷生長緩慢的珊瑚礁;潛伴之間避免太靠近,以免揚塵影響視線。
4. 立起的魚網要避免正面靠近,從側面包抄減少與魚網的接觸面積,以免被纏住。
5. 如想要清除大量垃圾,應事先準備打撈浮力袋,獨立將垃圾浮出海面。勿身上的浮力背心攜帶沉重垃圾,以免萬一垃圾脫手,上升速度過快發生危險。 |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