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海:全台缺樹區域 還能種270萬棵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於今年推出「為未來種一棵樹」系列專題,並在昨日舉辦「幫地球降溫,牽手種樹嘉年華」,盼延續新聞內容,孕育出推動台灣自然保育的實際力量,主辦單位也為此安排多場專家座談。
以全台規模進行大型植樹計畫的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說,過往社會與法規習慣「只把樹木當成木材」,忽略樹木的各種附加價值,但以經濟角度來說,樹木可生產精油、香料等副產品,無形價值更包含了保育生態、美化景觀,甚至療癒人類心靈。
目前林務局正推行「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栽種可供野生生物生活的綠廊道,改善外來種入侵現象。林務局也與民間組織、地方政府合作,於今年成立台中市「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盼能復育全島山脈到海岸,都市到鄉村的生態多樣性。
林華慶強調,台灣近年生態復育成效十分明顯,林區面積已比九○年代多數近十萬公頃;但僅有種樹仍遠遠不足,即使樹木多多益善,仍必須經過規畫再以正確工法栽培,為都市或山區等不同環境設計出適合的方案,最終才能「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友善環境。」
「台灣種樹卅年計畫聯盟」發起人呂學海說,以google earth找出台灣缺乏樹木的區域,發現台灣至少還有一千五百塊地可以種樹,估算可以再種兩百七十萬棵樹。
聯盟共同發起人呂學海認為,種樹看來艱辛,其實是一項非常穩定的工程,他形容「只要安排好計畫,認真去做,就能腳踏實地看著樹木生長。」呂學海建議民眾不必害怕投入保育工作,只要有意願便能成為植樹計畫一份子。
呂學海從事環境教育多年,更是提倡環境保育、動物關懷的知名老歌「快樂天堂」作詞人。他已說服證交所的朋友及教授認養自己小學的育苗經費,讓樹陪著學弟、學妹長大。
呂學海說,小學往往是街區的中心,當一個人能說出他來自哪所小學,他便是真正的「在地人」,若各地師長、家長都們願意帶領孩子一起合作種樹,那棵樹將可以陪伴他成長三十年,甚至成為鄉里的集體記憶,「如果每個人都回小學種樹,全台灣將多出許多有感情的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