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社會企業 【力世代】影響力職涯
畢業季剛結束,上萬學子正積極投入就業市場,但當代青年不只在意薪水,他們也希望職涯兼顧個人生活與理念。(圖/報系資料照片)

畢業季剛結束,上萬學子正積極投入就業市場,但當代青年不只在意薪水,他們也希望職涯兼顧個人生活與理念。(圖/報系資料照片)

【分析篇】對職涯想像太浪漫?人資長、社工、作家給你建議

聯合報系民意中心最新民調發現,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企業除獲利外,也應創造對環境與社會正面影響」,並認同「公司有責任讓社會變更好」、還有近八成受訪者曾參與捐款,近半數曾購買環保及公平貿易產品,並有四十四%的人曾擔任志工。分析顯示,無論是上述哪一種利他行為,女性參與度都比男性高出六到十三個百分點,顯示女性更願意改善他人處境並讓環境更好。

更讓人意外的是,二十二到四十歲的受訪者中,約有十一%是在慈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工作。在這些非營利組織受訪者中,近八成滿意自己工作,且最滿意項目是「薪酬福利」(四十三%)與「組織對社會貢獻度」(二十一%),並有超過六成表示,未來會持續選擇跟公益有關的工作。

社工大驚:「世界比我想像的更同溫!」

1111人力銀行人資長曹新南表示,年輕人認為賺錢並非人生第一目標,而是希望做一些對自己或社會有益的事,這樣的結果很符合這十幾年來職場調查趨勢,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卻樂於捐款,甚至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受訪者最滿意薪水,這些結果確實讓他跌破眼鏡。他認為這一代年輕人確實更看重公平正義原則,不過他推測,也可能是薪水低到買不了房結不了婚,乾脆就把所得拿去助人。

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工李佳庭則說,進入社福、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本來就不對薪水有太高期待,加上去年非營利組織員工「回捐」問題被踢爆,以及總統蔡英文呼籲社工加薪的新聞曝光後,社福領域的薪資也有微幅成長,所以她對非營利組織員工滿意薪水一事不是太意外。此外,許多社會新鮮人進入服務業,起薪可能才兩萬六,但社福領域通常是三萬起薪,這可能也是年輕社福族群滿意薪資的原因之一。

倒是「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組織應該讓社會變更好」讓李佳庭很吃驚,直呼「世界比我想像的更同溫,我本來以為自己是少數。」她分析,年輕一輩在國、高中階段時都有被要求去當志工,這也是許多大學推甄時要求的必備項目,這可能是志工經驗偏高的原因,且這樣的要求讓年輕學子有機會接觸服務弱勢組織,一旦有這樣的經驗,就更可能專注社會公益,並加入慈善、非營利組織服務。

11%受訪青年任職慈善機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其中更高達六成願繼續投身公益,社工看到民調結果驚呼不可思議。(圖/報系資料照片)
11%受訪青年任職慈善機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其中更高達六成願繼續投身公益,社工看到民調結果驚呼不可思議。(圖/報系資料照片)

性別翻轉:女重財富男重家庭,最期待工作與生活達成平衡

本民調是聯合報系民意中心在一〇九年五月時,針對台灣青年世代進行「未來職涯調查」手機民調所得出結果,共完成一千零六十八份樣本,拒訪三百二十六人,在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以下。

本民調同時發現,超過六成青年世代受訪者認為「家庭美滿」與「財富自由」最符合他們對成功人生定義,其中男性最重視「家庭美滿」,反觀女性則有近七成認為「財富自由」是成功人生首要目的。

對於理想工作組織的職涯期待,過半數青年受訪者最重視組織是否「跟個人價值相契合」,比重佔五十二%,其次則是「產業前景看好」(三十四%)、「可以讓社會變更好」(三十二%)、「具有不斷創新精神」(三十一%)等,比重都在伯仲之間。教人意外的則是,青年對工作組織「獲利很好」與「有良好聲譽與名氣」的重視程度,都低於三成。

近一步分析顯示,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組織是否「與個人價值契合」及「可讓社會變更好」,男性則比女性更重視組織「具有不斷創新精神」。

在個人職涯方面,青年最期望的是「工作與生活平衡」(六十三%)及「良好的薪資福利」(五十八%),其次則為「發揮所學專業」(二十六%)與「正向的工作文化」(二十四%),至於「工作能對社會有貢獻」(十九%)及「快速升遷機會」(七%)所拿到的票數都不高。

青年眼中指標能力:解決力!

在未來人才需具備的能力中,青年世代最重視的能力是「能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解決力」,有高達四十二%的人認為這是未來最重要的能力,其次依序為「影響力」(十八%)、「創新力」(十六%)、「領導力」(十六%)與「科技力」(七%)。

分析顯示,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解決力」與「影響力」,男性較為重視「創新力」、「領導力」和「科技力」。過半青年世代對於自己的「解決力」(五十四%)較有信心,但也有近四成對於自己的「領導力」沒信心,女性則有超過四成認為自己缺乏「科技力」與「領導力」。

暢銷作家:年輕人可能高估自己解決力

暢銷作家林立青觀察,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懂得探索內在,且當代女性多半尋求從傳統束縛中解放,所以重視「財富自由」勝過「家庭美滿」,反觀男性還是受「五子登科」觀念所囿,會將家庭放在第一順位。

李佳庭則指出,社工、非營利組織確實多半以女性成員為主,且身邊女性幾乎沒人有結婚念頭,甚至覺得婚姻很可怕,傾向將時間精力傾注在自己認同、有興趣的事物上。

曹新南分析,傳統觀念上,確實是男重財富、女重家庭,但近年社會氛圍及性別觀念都翻轉,而且兩性都必須投入就業,所以差異就不那麼大。但他進一步指出,男性在網路上自稱魯蛇,反映的多半是求偶上的焦慮,但這並非代表他們對經濟不擔心,反倒是他們相對不擔心經濟問題,所以更認為家庭圓滿才是真成功。曹新南說:「從這角度想,其實財富自由是先決條件,只是男性更重視的,其實是下一個階段。」

作家林立青從事營造業多年,寫盡小人物故事,對社會脈動擁有深刻見解。(圖/報系資料照片)
作家林立青從事營造業多年,寫盡小人物故事,對社會脈動擁有深刻見解。(圖/報系資料照片)

至於年輕人最重視的職場能力,林立青則擔心他們過度高估自己的「解決力」。他認為調查過程中,可能對解決力的定位不夠清楚,因為年輕人可能以為他們隨手幫職場長輩解決了什麼小問題,就覺得自己很罩,但其實真正的解決能力,得要看工作上有沒有代表性功績才能判斷。他說,「年輕人可能看得太少,對解決力有點誤解,像我到這年紀才覺得自己解決力超廢,很多事情都是要找上一輩幫忙解決的。」

林立青以「科技力」為例,一般而言年輕人掌握科技的能力絕對比長輩優秀,但從調查結果中,卻看不出他們對此能力感到自信,這代表的反而是因爲他們熟悉科技,所以能理解自己的不足、「學然後知不足」,所以這份調查反映的未必是他們真正的能力,而是他們的焦慮與不足所在,「像我現在就覺得自己超廢超沒影響力」,他說。

(此專題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更多社會創新創業資訊歡迎參考社企流。)

「力世代職涯講座」活動詳情

●【9/13台北場】力世代職涯講座暨挑戰賽

●【10/20台中場】力世代職涯講座

●【10/22高雄場】力世代職涯講座

力世代完整資訊與資源請見:

【力世代】策展網站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