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動物權利 回響與追蹤報導
參與「友善雞蛋工作坊」的民眾,走訪雞舍後,撿了一盒「非籠飼雞蛋」回家。記者蔡宗儒/攝影

參與「友善雞蛋工作坊」的民眾,走訪雞舍後,撿了一盒「非籠飼雞蛋」回家。記者蔡宗儒/攝影

快樂雞才有好蛋 親子參觀雞產房、撿雞蛋

台灣人一年吃下77億顆蛋,但產蛋的母雞生活卻大半很悲慘。八成母雞的一生都待在A4大小的格子籠裡,三、四隻一籠,連站起來都有困難。不過,台灣有少數蛋農正在改變密集飼養的模式,讓母雞自由生活,能依著天性在沙堆中振翅、翻滾,當回一隻快樂的母雞,產下健康的蛋。

昨天願景工程基金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辦「友善雞蛋工作坊」,邀請讀者到苗栗縣銅鑼鄉的「誠墾友雞農場」探訪雞舍,了解「將蛋雞視為同事」的農場主人,如何照顧雞的健康、生產優質的雞蛋。

民眾聽課、製作雞蛋糕的過程中,公雞、母雞自在地在場邊活動,偶爾發出宏亮的啼聲。帶孩子參與工作坊的楊堤雅說,「孩子在都市久了,還以為雞蛋是種在土裡」,因為工作坊才有機會認識母雞的生存環境,反思「先有快樂的雞,才有好吃的蛋」。

「這裡的雞是很自由的」,農場主人林育誠表示,誠墾農場的雞舍與產房是根據雞的習性設計,雞可以在棲架上睡覺,在有充分遮蔽的巢箱內產卵,或者走到戶外啃食野草。

相對地,傳統雞場集約飼養的「格子籠雞」,命運大不相同。整個「雞生」只有進食、排泄與生蛋,生活環境違反天性,也無法自行理羽、除蟲,需要用藥控制疾病與蟲害。林育誠曾跟著父親在傳統蛋雞場工作,氣味惱人之外,從雞的尖叫聲感受到焦躁與緊張,「人隔離十四天就受不了了,何況一輩子被關在格子籠裡」。

林育誠繼承家業後,決定讓農場經營「回歸自然」,於是他花了一年半尋找未受農藥汙染的土地,並堅持不噴灑化學殺蟲劑,以牛糞培養天然菌種,壓抑壞菌。他的農場沒有漫天飛的蒼蠅,也沒有難聞的糞便味。

雖然雞舍中,雞的數量比傳統密集飼養少了四倍,雞蛋的供應量與品質卻相當穩定。農場工作人員準備茶葉蛋、皮蛋豆腐與蛋餃等蛋料理作為工作坊的午餐,民眾吃出明顯差異,「蛋黃真的很有彈性!」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當雞有了沙浴及生活的空間,就不容易生病、長蠅蟲,不必在雞舍噴灑殺蟲劑、讓雞服用抗生素,「藥物就不會殘留在我們每天吃的雞蛋上。」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親自到蛋雞產地勘查飼養情形,推動「友善雞蛋聯盟」標章,幫助消費者辨明友善飼養的「非籠飼雞蛋」。陳玉敏表示,在消費者的支持下,非籠飼雞蛋的產量已提升到20%,「期待未來有更多人投入友善飼養蛋雞的行列。」

陳玉敏說,「每一隻雞都會思考,有自己的個性」。當你蹲下來觀察誠墾農場的公雞、母雞,欣賞牠鮮紅的雞冠、油量的毛色時,還會發現牠們雪亮的眼睛正積極地探索這個世界。

動手做鬆餅是「友善雞蛋工作坊」的活動之一。民眾敲破「動福蛋」時,可以感受到高品質蛋殼的厚度。記者蔡宗儒/攝影
動手做鬆餅是「友善雞蛋工作坊」的活動之一。民眾敲破「動福蛋」時,可以感受到高品質蛋殼的厚度。記者蔡宗儒/攝影
「誠墾友雞農場」按照雞的習性設計雞舍,雞可以在棲架上睡覺,在有充分遮蔽的巢箱內產卵,或者走到戶外啃食野草。記者蔡宗儒/攝影
「誠墾友雞農場」按照雞的習性設計雞舍,雞可以在棲架上睡覺,在有充分遮蔽的巢箱內產卵,或者走到戶外啃食野草。記者蔡宗儒/攝影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