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疫情滑梯社會 倡議篇

倡議篇╱評估還款能力 政府需新做法

現行金融機構評估借款與還款能力的模式,讓需要幫助的經濟弱勢無法借到錢;政府認定社會救助福利身分時,只看申請者的戶頭有沒有錢而不管錢是怎麼來的,也會讓需求者不敢向正常的金流管道借錢。

長期協助貧窮家庭提升經濟能力的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執行長邱淑芸指出,不少弱勢家庭是由家中經濟支柱領日薪或領現金來維持家計,遇到困難時想跟金融機構借錢,卻因資產有限且無薪資證明而被打了回票。

以這次疫情為例,不少人因為無在職證明,或過往在聯徵中心的資料不合格,無法得到政府的紓困貸款照顧。

去年疫情發生後,邱淑芸就接到社工轉介來的案子。一名住在新北市的單親媽媽,因為電子加工廠減班,月收入從3萬元降至2.4萬,原本每個月剛好打平的財務馬上短缺6,000元,當時覺得疫情不會很嚴重,預期班表很快可以恢復正常,就找當鋪周轉5萬元,每個月得還利息5,000元。

該名婦人過去為了幫開摩托車行的丈夫周轉,用自己的名義向銀行借錢,丈夫生意失敗,婦人債務上身,從此無法再向金融機構借款。

工廠收入減少、還多了當鋪的錢要還,兩個孩子的低收入戶補助款被媽媽拿去還錢,親子衝突增加,念高中的孩子選擇休學打工,卻因此讓家裡喪失低收入戶的資格,來自家扶基金會的補助也沒了。媽媽被追債,陷入憂鬱,走上輕生未果,因而被通報。

「媽媽未來的日子注定翻不了身;孩子呢?中輟之後會發生什麼事?通常是另外一個貧窮循環的開始。」邱淑芸感嘆。

民間儲蓄互助社以及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的信扶專案,都不以借款人的聯徵資料做為是否借貸的依據,而是透過與借款人之間的縝密互動,讓財務脆弱者在救急的同時,也能逐步建立救窮的能力。

以信扶專案為例,十年下來,輔導將近3,000戶經濟弱勢家庭改善其用錢習慣、提供財務與創業諮詢,扶助其中500人創業並取得貸款,持續營運率達到80%,還款率更高達85%。

超過50年歷史的儲蓄互助社及信扶專案的十年成績都證明,一群金融機構不敢承做的人,其實是有能力還款的。

這也是台灣社會可以反思之處,當傳統聯徵資料無法呈現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能否有創新的貸款審核標準並搭配相關服務,進而幫助到需要的人。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