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公路正義2.0 專家體檢
台灣禮讓文化逐漸形成,但道路設計還未跟上腳步,也讓死傷事故持續居高不下。記者胡經周/攝影

台灣禮讓文化逐漸形成,但道路設計還未跟上腳步,也讓死傷事故持續居高不下。記者胡經周/攝影

禮讓提升車禍死亡卻增 專家會診:道路設計殺人

「馬路如虎口」一詞近年在台灣有了驚悚新意:連續四年,台灣每年都有近三千人淪為車下亡魂。這樣的數字不會出現在已開發國家;台灣人民的十大死因,車禍竟是第六名,比許多低收入國家更嚴重,「馬路食人」,這是台灣之恥。

一年撞死三千人 台灣之恥

一九九七年,瑞典議會通過「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英國愛丁堡、美國紐約與日本等國跟進,交通死亡人數明顯降低。台灣也在二○一七年宣示,以「零人死亡」為目標,三年內要降低百分之十五的死亡人數;諷刺的是,就從那年開始,死亡人數連續四年攀升,一年比一年高。

根據統計,二○一七年交通事故卅日內死亡人數為二六九七人,一連四年攀升到前年為二九七二人。行政院長蘇貞昌去年為此震怒,各縣市首長緊盯數字。去年最新數字尚在統計,「一年撞死三千人」成了國際人士互相警示的台灣印象。

去年十月,作家陳柔縉遭外送員追撞身亡,她的日本友人、作家田中美帆撰文指稱,台灣交通文化落後卅年,輪子最大,駕駛不讓行人;狹窄巷弄中車輛竟不減速硬是擦身而過。她奉勸日人在旅遊禁令解除後若想來台,須考量交通風險。

台灣的交通之惡已非第一次被國際點名。二○一二年,加拿大、日本與美國官方,都曾對台灣交通發出「旅遊警報」,提醒來台旅遊的國人,要特別注意台灣交通狀況。九年來,政府仍拿不出對策,台灣的交通風險仍是「國際公敵」。

十年前禮讓運動 看見成效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二○一二年曾啟動「公路正義」系列報導,探討台灣欠缺禮讓行人的駕駛文化,並串連公車、物流及計程車業者發起「禮讓運動」,也有許多駕駛人自發在車身貼出願景工程的「我開車禮讓」貼紙。當時警政署將「未依規定讓車」列為重點稽查,四年車禍死傷數明顯下降。時隔十年,願景工程再度進行大型民調,全國跨縣市比較,檢視公路文明的進展。

調查發現,馬路對行人的禮讓文化已然成形,六成七民眾最近一周行經斑馬線時,曾被轉彎車禮讓先行;但可惜的是,一旦進入巷內、無斑馬線的路口,禮讓程度就降低,降到五成五。

交通環境沒跟上 犧牲人命

為何禮讓文化好轉,死傷事故卻不減反增?「因為交通環境沒有跟上腳步」,台大土木系教授許添本說,禮讓文化會隨經濟水準、人民素質而提升;但若未搭配標線號誌、道路工程等硬體改善,更會加劇交通事故。這些現象都難以看出政府落實車禍「零死亡」的整體策略與政治決心。

每起死傷事故背後都有破碎家庭。當血擦乾、淚流盡,檢討肇事者、當事人之外,誰來檢討道路環境的問題?這是台灣交通對策的一大盲點:道路設計讓人命犧牲。交通安全除了教育、執法、工程,更應加強各單位之間斷鏈的橫向協調,國外早有「道路安全審議機制」,更落實到全民教育、保險制度。

再勘「死亡路段」 改善瓶頸

已公共化的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合作,今起一連三天再度推出「公路正義2.0」專題,採訪團隊由三一九鄉鎮中,找出交通事故死亡數、死亡率列居「前段班」的鄉鎮與路口,邀集專家及官員會診死亡路段,剖析肇事原因及對策;同時借鏡國外,盼台灣交通終有一天達成「零死亡」的願景。

近一周內車輛禮讓行人接觸經驗 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
近一周內車輛禮讓行人接觸經驗 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

▌延伸推薦:

【公路正義10年後】交通事故大魔王!失敗的道路設計 總要有人犧牲才改善

全台民調1》用路安全感較十年前提升 基隆市民最沒安全感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