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府把關 揪出假面ESG商品
「之前很多投信想發ESG基金,問他用什麼方法篩的,講都講不清,」金管會官員說,ESG抬頭,這幾年國內投信也流行發ESG基金,但根本沒篩選標準,多問個幾句,就被看破手腳。去年7月,金管會針對ESG基金訂出八大監理原則,今年1月,金管會要求來台販售的境外基金比照辦理,台灣的ESG基金管理,終於有標準了。
E指的是環境,S是社會,G是治理,這是一把用來衡量企業、基金表現的全新量尺。尤其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投資人對社會及環境意識升溫。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11月底,在台銷售的境內、外ESG基金規模,合計2,626億元,是日本除外,亞洲僅次中國大陸的第二大ESG基金市場。
對投資人來說,能兼顧投資與環境共好,何樂而不為,但最怕就是踩到掛羊頭賣狗肉的「漂綠」基金。什麼是漂綠?比如,業者宣稱這是一檔ESG基金,卻被發現旗下投資了高碳排、重度汙染的產業,或是被投資標的,有不少是嘴巴說說,少了ESG具體行動的假面企業。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表示,在金管會訂八大原則後,新發行基金都須符合規定,才能叫「ESG」;至於已在市場銷售的舊基金,也要經過審核,確定名實相副,「證期局審得很嚴,沒有到『深綠』程度,很難過關。」
台灣這套規定主要參考去年3月歐盟訂出的「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及香港作法;香港採逐檔審核,而且比SFDR還嚴。SFDR主要將基金分成「一般」、「淺綠」與「深綠」,台灣看齊香港,得要是「深綠」才過得了關。
深綠基金,是指把永續列為第一優先事項,甚至可以為了永續,折損投資報酬率;淺綠是指促進永續目標的產品,不過,在歐洲,有專家批評淺綠用語空泛,有不少人為操作空間;一般,則是不主張ESG特色或目標,但仍須披露ESG風險的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這幾年喊出要成為亞洲永續投資樞紐,新加坡推動永續投資也不遺餘力。ESG,逐漸成不同國家或地區,角逐區域金融中心的最新賽題。
金管會原本預計1月底前,要檢視完所有舊ESG基金,但到現在還沒審完。一位投信業者形容,「來回補件、打回票次數,已多到數不清。」
3月初,本報詢問金管會約有多少檔基金被剔除,金管會回答,初估不到一成。被剔除原因,多是有基金「蹭熱度」,例如,雖不掛名ESG,但叫做水資源,容易造成投資人混淆。
另外,早期有些ESG基金只是採「排除法」,如,不投資菸草、武器等罪惡股,官員說,「像這種,現在也不可能過關,追求『永續』就要有積極作為!」
不過,只要把ESG標準訂高,採取嚴審,就能完全防堵漂綠、漂ESG基金了嗎?答案是,不一定,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ESG評級機構標準不一。不同評級機構對同一家公司,可能出現不同評級結果。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王嘉緯舉例,同樣都是美國富國銀行,全球最大社會責任評級公司CSRHub給它的評分是前91%,但明晟公司(MSCI)給它的評價卻是後20%。讓人困惑,富國銀行到底是ESG資優生,還是落後生?
金管會證期局長張振山解釋,國際間的ESG評級業務還在發展初期,各國及各評級機構尚未建立一致標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等國際組織,也都發現這個問題,IOSCO並建議主管機關,可鼓勵評級機構發展共同遵循的標準或守則。
其次是,資訊的揭露與取得不易。王嘉緯說,不論是ESG基金投資標的,或金融機構投融資的企業,這些企業實體經濟活動,是否有違反ESG的爭議行為,仍有賴更多充分且可信的揭露。
放眼國際,大家都在定義ESG揭露標準,未來上市櫃公司對ESG的揭露,能否比照IFRS會計準則,也還在發展中。目前金管會正在仿效歐盟推出「台版永續分類法」,先找製造、建築與不動產、運輸與倉儲等三個產業試做,盼6月底前公告初步標準。分類法旨在建立永續揭露標準,比如,製造業要計算每單位產品的碳排放、電力密集度;建築及營造部門的永續標準,則是必須取得綠建築標章、碳足跡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