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淨零大挑戰 政策反思
學者表示,就算再生能源進度都能趕上,仍需要火力發電,台灣排碳根本沒有辦法歸零。記者潘俊宏/攝影

學者表示,就算再生能源進度都能趕上,仍需要火力發電,台灣排碳根本沒有辦法歸零。記者潘俊宏/攝影

減碳茫然 欠缺總體綠色戰略

聯合報系陽光行動

願景工程去年八月公共化,自聯合報系獨立而出,成立基金會。我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優質報導不可或缺、不容中斷。聯合報系即起以「陽光行動」專題,環繞永續、關懷、監督,推出深度報導。

陽光生生不息,是永續發展的動能。

陽光和煦溫暖,關懷有需要的人。

陽光普照大地,監督有權力的人。

我們自勉,以陽光的熱力,以行動的踐履,以一篇篇報導,讓台灣更好。

台灣二○五○年淨零路徑圖預計三月提出,學者指出,蔡政府遲遲沒有提出國家總體綠色戰略,各部會減碳政策當然茫然且無所依循;環團批評,「部部都是氣候部」的概念在台灣難以實踐,許多部會減碳角色薄弱且互相卸責。

周桂田:讓民間參與討論

國發會三月提出二○五○年淨零路徑圖,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提醒,國發會不能單方面公布路徑圖就了事,應讓更多學者及公民團體參與討論。

「政府減碳的治理大腦沒有跟上時代改變」,周桂田認為,蔡政府現在雖將減碳大計交給國發會統籌,但僅侷限技術問題或部會層次的政策,關鍵原因是蔡政府沒有提出總體的「台灣綠色戰略」,導致各部會減碳政策非常茫然,連最基礎的綠色預算分配都做不到。

周桂田說,若蔡政府無法擘畫台灣的減碳藍圖,各部會、產業界甚至民眾都無所適從,淨零目標對國家是劇烈變動,總統應宣布綠色新政,提出有統整性的國家論述。

碳費政策是環保署減碳重點,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環保署至今未說清碳費費率及收取機制,無從具體規畫後續的碳費分配及用途,假設一開始的「水庫」不夠大,要合理用於減碳跟氣候變遷,會有很大缺口。

林彥廷: 轉型弱勢沒人顧

「台灣做不到『部部都是氣候部』,大家都不願意動起來」,林彥廷批評,以碳定價為例,現在只有環保署擬定碳費機制,但未來遲早要進一步討論碳稅、碳交易的可行性,財政部、金管會角色卻相當空泛,態度消極;運具電動化是減碳關鍵之一,經濟部、交通部不斷推來推去,沒人要扛責。

林彥廷強調,減碳帶來產業轉型,勢必有弱勢或勞工族群遭到犧牲,政府遲遲沒有投入「公正轉型」,更未指派主責機關,未來可能沒有經費或人力可協助救濟,建議經濟部、勞動部等單位跨部會協調。

清大原科中心主任葉宗洸說,無論是碳封存、碳捕捉等技術,都還在研發,其中碳封存要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此前要地質探勘,這些都還沒評估,「等於完全空白」。

葉宗洸:儲能技術非解方

至於其他減碳方式,葉宗洸說,國際也提到造林,但台灣為了太陽光電甚至要砍樹,更何況造林,且台灣土地也沒有本錢做大量造林。儲能方面分為抽蓄式水力發電、電化學儲能,前者國內能做的都已經開發,已無空間;後者就是電池技術,研發二、三十年沒有重大突破,大規模應用還不可行。

葉宗洸表示,就算再生能源進度都能趕上,由於不能作為基載電力,加上台商回台、加碼投資設廠造成的用電成長,仍需要火力發電,台灣排碳根本沒有辦法歸零。他認為,政府目前對於淨零碳排的態度,還停留在畫大餅,屆時零碳路徑出爐時,政府應給出詳細時間表,而不是空有方向。

▌延伸推薦:

淨零大挑戰 北市這棟新大樓環評卡關全因搞不定減碳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