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表 10年安裝進度龜速
聯合報系陽光行動
願景工程去年八月公共化,自聯合報系獨立而出,成立基金會。我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優質報導不可或缺、不容中斷。聯合報系即起以「陽光行動」專題,環繞永續、關懷、監督,推出深度報導。
陽光生生不息,是永續發展的動能。
陽光和煦溫暖,關懷有需要的人。
陽光普照大地,監督有權力的人。
我們自勉,以陽光的熱力,以行動的踐履,以一篇篇報導,讓台灣更好。
「你可用手機App控制照明亮度,台電『需量競價』時段到了,也會推播通知,選擇少用電來賺錢。」台北市興隆社宅總幹事張正宗講解手機如何連結社區智慧電網,設定省電模式,還能在尖峰用電時減少用電,享有台電獎勵,在下次電費單獲得現金回饋。
社宅可儲能 跳電不用怕
台北市推動智慧社宅,興隆社宅是搭載智慧電網首站示範點,北市都發局正工程司張裕隆說,興隆社宅導入智慧電網,除台電供電系統,還自備光電、儲能系統等,經智慧電表掌握用電資訊,並和台電合作試辦「需量競價」措施,兩年來平均省電一成三。
智慧電網是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建設,智慧電表基礎建設(AMI)是智慧電網的關鍵,除了電表,還要搭配網路傳輸電力資訊、結合時間電價及需量反應、饋線安全監測等設計,從電廠到用戶的每個電網環節都能即時掌握,好處是能彈性調度電力、改變用電行為,節電效果顯著,停電時也能快速找到故障點,縮短復電時間。
事與願違,光是安裝智慧電表就進度龜速。行政院預見穩定供電及節能減碳非智慧電網不可,二○一○年六月就核定「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推動方案」,二○一二年改為「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設定二○一五年裝一百萬具智慧電表,後來拉高至八百萬具,但二○一八年只達廿三萬具,遭監察院糾正後,承諾二○二○年達標一百萬具,之後十年以每年五十萬具速度增設,二○三○年要達六百萬具。
台電供電處資深專業工程師劉至瑄表示,已逐漸克服網路技術障礙,去年安裝總數一百五十萬具已達標,未來目標也有信心。
高壓電用戶 已優先換表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全台兩萬三千戶高壓電用戶的用電量占六成,已優先裝智慧電表,節電效益最高;台電表示,之前以每月平均用電八百度以上區域優先安裝智慧電表,現已推廣到五百度以上的區域。
大同大學電機系榮譽教授陳斌魁舉例,美國加州PG&E電力公司在二○一二年八月曾發出缺電預警,啟動「需量反應」機制,以優惠電價讓大小用電戶選擇多用離峰電力,減用尖峰電力,透過智慧電網,讓近十六萬用電戶一起省下五七五MW(百萬瓦)發電裝置容量的電力,就是AMI的範例。
台灣電價低 難吸引節電
陳斌魁指出,台電在衝智慧電表安裝數量,幾項配套功能卻未設定加入,電表裝再多只是虛有其表,效果仍大打折扣。他質疑,智慧電表是循供電饋線沿路安裝,盡量大小用戶通吃;台灣卻優先裝大用電戶所在區域且抓大放小,不一定能準確監測整條饋線。
他說,為了省電,電力公司會採「降壓運轉」,饋線末端用戶的電壓會更低,易有電燈比較暗、電器易耗損等現象,經AMI監測,可在饋線末端用電容器拉高電壓;台電在缺少饋線末端監測下執行降壓運轉,用電安全性就比較低。陳斌魁說,台灣智慧電網進展牛步化,除智慧電表數量少,智慧電網基礎的AMI根本沒建好,奢談智慧電網?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台灣電價是國際低標,三年半來已凍漲七次,國外的智慧電表與時間電價成效很好,主因是能大幅拉開尖離峰電價,具經濟誘因;台灣即使用夏季電價計算,採用時間電價一個月頂多省約二百元,無法驅動民眾改變用電行為。
▌延伸推薦:淨零大挑戰/金門全島智慧電網、再生能源發電達4成 台灣本島能辦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