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照顧殺人 看見照顧創傷
老老照顧的情況成為常態,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照顧者」近四成。插畫/陳靖宜

老老照顧的情況成為常態,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照顧者」近四成。插畫/陳靖宜

社會底層「弱弱照顧」 屢釀悲劇

老老照顧衍生的殺人悲劇外,這幾年還有多起因弱弱照顧發生的不幸,包括因失業無力再負擔生病家人支出、或因照護壓力出現精神問題卻無病識感而釀成的悲劇,法界人士指出,面對這些根本無力承擔過重責任者,國家能投入多少資源輔助,仍是問題。

曾審理過被控殺害臥病母親與哥哥案件的高雄地院法官陳明呈記得,被告在法庭上很安靜,沒有為自己行為有太多辯解,因為失業、無法再支付母、兄在安養機構的費用;又不知道怎麼辦,他沒辦法直接下手悶死母親與兄長,選擇消極地不餵食,因為母、兄都已無法自行覓食,最後活活餓死。

案發當下,許多人覺得被告是個大壞人,陳明呈說,他的行為確實不正當,但若進一步檢視,屬於社會底層弱勢的他,沒辦法承擔身上應有的責任,選擇逃避,這案子是個悲劇,靠法律並無法解決問題。

另一起曾造成社會矚目的哥哥殺害照顧生病卅年妹妹的案件,法官在審理中意外發現,哥哥其實早已因壓力而生病,但從未就醫,自己和家人都沒有病識感,才會造成後來的悲劇。

至於是否應該有預警通報系統,讓社福單位可及早介入?陳明呈以其經驗指出,現有社工人員工作量幾乎都爆量,法院常與社福單位聯繫的安置問題,不管是家暴、兒虐、性侵等,處理能量都是問題。

當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加上少子化、M型化,未來照護壓力之下衍生的問題恐會更多。

有法官、檢察官都從處理的個案中發現,仍有不少國人有著要自行照顧生病家人、不放心把照護工作交給外人的傳統觀念,也常是釀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律師周信宏建議,國人觀念的翻轉,加上社會資源若能更多主動出擊,例如鄉鎮區的里長、鄰長、幹事等網絡能「深入到神經末梢」主動關懷,提早發現照顧者的問題等,或許更能填補社會上的破網。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