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企業落實ESG 別淪為「漂綠」
因應二○五○淨零碳排,掀起企業種樹熱潮,甚至出現「種樹也要排隊」的現象。不過環團直言,若只是植樹、淨灘,對提升台灣減排目標幫助不大,關鍵仍在工廠製程要減少碳排,以及建置再生能源,建議各企業做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不要說說而已。
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造林科長林香㿨則說,現階段國內森林碳權抵換的方法學和計算仍未出爐,企業種樹目前以做企業形象較多,還無法擔保可以換碳排ESG。
日前某推動一車一樹植樹行動的汽車業者,租了台糖土地設置商用電動車展售中心,整地填土時卻破壞許多老樹,遭環團質疑一手種小樹、一手砍老樹,讓ESG成「漂綠」笑話。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震遠說,許多企業將ESG納入公司政策,不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厚厚一本,有時還需付費才能取得資訊,不免讓人納悶企業到底是不是「玩真的」。
他指出,台灣排碳大戶的排碳量占整體四成,只是植樹、淨灘,對提升台灣減排目標幫助有限,關鍵仍在於企業工廠製程碳排要減少,以及再生能源的建置。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觀察,消極派的企業通常只在意合規,大多直接購買碳權或綠電憑證抵銷自身的碳排放。然而在國際上已有許多大型企業,因為只採取碳抵換,不願意投入源頭減碳而遭控訴漂綠(Greenwashing),建議台灣企業也要注意。
鄭楚忻說,企業往ESG走固然是好現象,但現行法規標準、各國規範都不同,企業必須認知永續的核心概念,將其結合組織發展策略,才能真正達成ESG目的。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長黃群策表示,有些企業探詢種樹時就要求「面積」,但企業要做ESG,林務局會擬定不同的策略,除了造林以外,還包括企業投入生物多樣性、或外來種移除等,都希望這些也可變成企業ESG項目,光是種樹,造林面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