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寄養家庭數流失 寄養家庭數流失
寄養家庭是安置弱勢兒少的公益設計,讓這些兒少在類原生家庭情境下感受父母的溫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寄養家庭是安置弱勢兒少的公益設計,讓這些兒少在類原生家庭情境下感受父母的溫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聞眼/家暴通報機制如利刃 忽略人性關懷

寄養兒被通報疑似家暴事件,挑動寄養體系敏感神經。癥結在法定廿四小時通報家暴機制鐵板一塊,用最嚴格的標準通報,忽略細緻人性考量,即便調查過後還了寄養家庭清白,仍如利刃傷人,留下瘡疤。為了避免制度無情,寄養兒家暴通報機制應多些溫暖互動,目的不是預防犯罪,而是人性關懷。

寄養家庭是安置弱勢兒少的公益設計,讓這些兒少在類原生家庭情境下感受父母的溫暖,孩子因為愛的滋潤健全成長,比直接安置在育幼院等機構,更有利弱勢兒少的人格發展。

早年需要住進寄養家庭的兒少以家貧為主,近年因社會變遷,安置的兒少以受虐、身心障礙、染毒及重病等為大宗,複雜度大為提升,教養難度今非昔比,對那些打開家門的寄養家庭而言,這是個不好扛的擔子。加上寄養父母逐漸老化,超過五十五歲者占比已逾五成,台北市逾五十歲者更超過七成,恐因體力、健康走下坡而力不從心。

二○二○年起,全國寄養家庭數出現負成長,即使政府放寬資格、拉高補助金,也陸續給予寄養父母喘息服務,招募寄養家庭新血依舊難有起色,在「超高齡」社會的台北市,甚至有六成四的寄養兒必須倚賴外縣市的寄養家庭幫忙照顧,許多人不是缺乏愛心,而是能力不足。

如今還願意承擔照顧的寄養家庭彌足珍貴,他們是支撐寄養體系的另類「社福國家隊」,有人熱愛寄養工作,有人是為回饋社會,除了實質支持,更期待外界的信任和尊重。

現行家暴通報機制有其良善的考慮,防範錯失任何一個孩子,但寄養兒狀況較為特殊,跨學校、社工和家庭三方,必須更多一點溝通和耐心。

規矩是冰冷的,照顧是溫暖的,從通報到調查過程,學校和寄養家庭的鴻溝,可用善意搭起溝通橋梁,避免稍有不慎造成寄養家庭和孩子無形的傷害。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