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走出行人地獄 走出行人地獄
路口友善行人設施 製表/周湘芸

路口友善行人設施 製表/周湘芸

改不改有差 行穿線退縮保護行人

台灣大道與文心路口是台中近三年來的前三大肇事路口,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的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站在台中捷運綠線的市政府站看過去,靠捷運站兩側的路口行人穿越線都已退縮,中途也設置庇護島讓行人喘息、避車,駕駛轉彎後視線擺正,看到行穿線上的行人都會減速,甚至停車等待。她說,車子和行人的距離拉大了,也沒了視線死角,走路更安全。

這就是外界倡議改善路口的用意,不過,在文心路北側的行穿線仍未退縮,行穿線前方緊鄰機車待轉區,停等機車常塞滿待轉區,還外溢到行穿線上,行人、機車動線交錯有風險,她認為行穿線應退縮,擴大作為機車待轉區,友善行人與機車騎士,避免彼此碰撞。

改善後 路口死傷減3成

台中市二○一九年起推動行穿線退縮、路口庇護島後,對行人安全有改善效果,二○二○年提出專案報告顯示,改善的路口死傷事故數普遍下降,平均降幅逾三成。新北、台南、高雄這兩年評估改善成果,也能減少百分之五到廿不等的行人事故。

「改不改有關係」,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說,分析多起行人在行穿線上遭撞傷亡的案件,發現多與行穿線太接近路口、車輛轉彎時未減速、無足夠視距看見行人有關,因此興起行穿線退縮的倡議。

林志學拿出紙筆,一筆一畫地畫出路口的幾何設計圖,「路口的彎角做出來,讓車子入彎時不慢下來就過不去」,他解釋,這就是低速化調整左右轉的軌跡半徑,駕駛自然會減速,接著就有明確的視覺引導,車頭正對行穿線,即便行穿線沒有刻意退縮,也能提高行人穿越的安全性。

但本報調查,即使在財政相對好的六都,轉彎偏心車道都尚不普及;林志學說,這源自政府與工程單位在沒有研究數據的狀況下就設計道路,既抓不出相關的空間,連行政院說的「車道瘦身」,也根本做不到。

挑「好做的」 而非需要的

鍾慧諭說,要改善路口行人安全,就是要挑人多、車多的地方,例如醫院、學校、商場周邊,但現在改善路口環境,多半挑「比較好做的」,若要因此取消路邊停車格,馬上有里長或民代跳出來反對;或者優先改人車少、路很寬的路口,或是有預算的路段先做,都未對症下藥。此外,台灣的道路設計也欠缺統一規範,六都和其他縣市不該各行其是。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