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台灣博士在盧森堡做AI音樂 年薪超過二百萬
「這幾年在奮鬥的是,如何讓機器『學到美感』。」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丁川康的研究室團隊,積極投入音樂科技的研究領域,讓AI作曲和畫畫。他的得意門生劉建宏,目前在盧森堡的AI音樂公司擔任深度學習工程師,年薪超過新台幣200萬元。
29歲劉建宏是丁川康在中正大學任教時的指導學生,目前在盧森堡的AI音樂作曲公司AIVA擔任深度學習工程師。劉建宏說,他讀中正大學資工系時,就跟著丁川康做AI音樂的研究,一直做到博士畢業。他做過國樂和西樂的風格,曾將探戈和佛朗明哥兩種音樂融合在一起。
「要做AI音樂,必須懂資工和音樂」,劉建宏說,在他前面有兩位學長,因為沒有套用音樂知識,因此失敗。他從小學鋼琴和國樂,具備音樂底子,因此他就套用音樂深入理論,做出不錯的成果。大四時就到紐奧良發表論文,碩士第一年又到澳洲發表另一篇論文,之後就逕讀博士,研究主題都是用AI做音樂。
劉建宏表示,去年7月博班畢業後,原本想在台灣找一間能讓他繼續做AI音樂研究的公司,但找得不太順利。他說,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偏向硬體廠,比較不願意投資偏研發的工作,尤其是做AI音樂這種沒辦法立即賺錢的研發產業,很少公司願意花錢投資,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成效。
因此,劉建宏轉往國外投履歷,也被多間在做AI音樂的公司錄取,他最後選擇了一間在盧森堡的新創公司,公司前年成立,同事都是各國菁英,有墨西哥、法國、俄羅斯、美國人。他說,能跟很多很厲害的人討論很多想法,感覺非常棒。
「他們用我的演化式技術,我也需要他們的深度學習技術,彼此互相教學。」劉建宏說,他把之前在實驗室使用的演化式計算技術帶到公司,教給同事。演化式計算顧名思義,就是一套基於達爾文的演化論適者生存的系統。先找出一些音樂風格的規則,並且套用在評分機制中,經過篩選,便產生出定義的標準之下「最好的音樂」。
而現在公司的技術是深度學習,劉建宏說,簡單來說,就是「餵」機器很多資料,例如,找1萬首古典樂,全部丟到模型中,再分別給每首歌評價,讓機器學習,並製作出一首全新的音樂。公司曾跟遊戲、廣告、電影公司合作,幫他們產生音樂,也跟美國歌手和音樂家合作過。
丁川康表示,很多人認為AI無法創作,但是他的研究室就是在讓AI做藝術創作,「藝術或人文類的工作,在AI時代不一定比較容易生存。」幾年前,他有個碩班生,是用AI產生「蒙德里安」風格的畫作。
AI從事藝術創作有何優勢?丁川康說,以蒙德里安的畫作為例,AI可以模仿得非常像。他曾在ptt上做了2000、3000份問卷,隨機抽一張真圖和AI畫的,讓鄉民分辨真假,答對率不到5成,代表AI模仿得非常像。
另外是速度快。丁川康說,AI產生畫作的速度非常快,一秒要做出幾百張、幾千張都沒問題。另外,AI畫畫更具有「多樣性」。因為演算法有隨機性,所以每次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也因為如此,就沒有「靈感」的問題,AI每次都會生產出相同品質且完全不一樣的畫作。
「這樣一來,就不會被版權所限制」,丁川康說,AI可以在幾分鐘內,產生出1萬張完全不一樣、沒看過的畫作,可以拿去弄磁磚、衣服布料等,完全沒有版權問題;AI也可以產生出悅耳、不一樣的音樂,餐廳放的背景音樂,也不會受到版權限制,因為每次播的都是不一樣的音樂。
丁川康說,讓機器「學到美感」是最困難的,因此研究室成員只能把美感拆解、具象化,找到一個「大家普遍公認的美感」。例如,分析畫畫的顏色、線條的分布,音樂則是分析樂理,用「解析」的方式去做,未來希望能把音樂家和美術家的想法,移植進AI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