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震損建物待都更

老舊建物健檢 評估普查難 學者籲找病灶

樓倒、人亡,花蓮強震再次震出建築物安全隱憂,未來強震的預言紛紛出籠,台灣的老舊建築禁得起下一次強震嗎?台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宋裕祺指出,從耐震補強到都更重建都要以建物耐震能力評估結果為依據,但目前這方面做得太少,呼籲政府盡速擴大辦理,找出建築結構弱點等病灶對症下藥。

宋裕祺團隊研發的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二○一六年由內政部認證,後來配合安家固園、危老重建、公安檢查與性能評估等政策,由土木、結構等專業技師到場檢視建物實況填寫,據此檢視建物耐震能力,對象包含各種建築結構類型,對於判斷房屋弱層及耐震力極具參考性,目前已累積兩萬多筆資料,但相較全台有上千萬戶房屋,尚未評估耐震能力的建物比率仍明顯偏高。

行政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新北市府近年與宋裕祺團隊合作,提供雙北建物稅籍資料,利用AI推估出台北市二十餘萬戶與新北市三十餘萬戶建築物的耐震力,顯示北市大安區總數約二萬五千六百多戶建物,耐震力低於法規標準百分之卅五以下者約有一三二七件,北市耐震力不足的建物以大同、中正兩區所占比率較高。

宋裕祺說,耐震能力評估做得確實,結構補強或拆除重建將更有依據,政府有這些大數據,才能妥善擬訂防災策略,防患未然。

「重點是評估後,也沒有人敢發布」,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過去處理危險建築時,很多住戶碰到政府要來查看房子,不是根本不開門,就是怕房子被貼標籤、不好租售。

至於是否展開全國老舊建物耐震初評?國土署表示,二○一六年二月美濃大地震後,中央曾嘗試做過建物耐震「快篩」,但無法律依據、缺乏強制力,最後不了了之。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