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都市熱島盼降溫 都市熱島盼降溫
台北廣慈博愛園區建築物棟距大,風速每秒可超過一公尺,通風散熱良好,住民在室內和戶外行走都舒適。記者曾原信/攝影

台北廣慈博愛園區建築物棟距大,風速每秒可超過一公尺,通風散熱良好,住民在室內和戶外行走都舒適。記者曾原信/攝影

實測「城市風廊」 涼風拂面不悶熱

隨著建築密度增加、街道格局改變,阻擋原先流進社區的氣流,讓都市在夏季高溫下更像悶燒鍋,位於盆地的雙北市尤其明顯。讓路給風走的「城市風廊」漸成都市降溫顯學,聯合報記者與成功大學建築團隊在六月廿二日實測風廊管制區內的建築周邊風速,得出「風速較強、相對舒適」結果,而在舊市區,則能體驗風速弱就格外悶熱的強烈對比。

江翠重劃區 棟距十米清風消暑

新北市板橋的江翠北側重劃區,二○一三年由市府畫為新北第一個風環境管制示範區,這裡前有大漢溪,迎風面的新建築須遵守棟距至少十公尺、面寬比小於百分之七十等規定。屋齡三年、相鄰的兩棟廿三樓高的A建案周邊,上午八點平均風速每秒○點九公尺,走在後方人行道的綠蔭時,涼風迎面吹拂不悶熱,體感溫度卅四點三度。

相距七百公尺的B建案在管制區外,卅七層樓高的五棟相連建物,棟距小於三公尺,猶如一大面聳立的高牆,涼風只能在「夾縫」求生存,實測後方的平均風速只有○點二公尺,有時甚至無風,行人在豔陽下感到悶熱,體感溫度升至四十二點六度。

轉往新店溪連接雙北的華中橋,因河道即風廊,在橋上實測平均風速達每秒一點七公尺,比氣象署永和測站的零點八公尺強一倍。

萬華西昌街 「深街廓峽谷」更吸熱

華中橋另一側是台北高溫之最的萬華區,在捷運龍山寺站前空曠處測得最大每秒二公尺風勢,與華中橋上風速相當,證明風仍吹進萬華,但因建築過於密集、多數道路狹窄,造成小巷道幾乎無風。

不過,就在龍山寺站二百公尺外的西昌街,風速卻降到零點七公尺以下,街上體感溫度達四十九點四度,騎樓有遮蔭則降到卅六點三度。

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分析,西昌街是舊城區巷道較窄,兩側建築高度大於路寬,高度及寬度比超過一,易產生「深街廓峽谷」效應,風不易流入,建物白天吸熱及空調排熱在街道蓄積難消散。

廣慈博愛區 綠廊遮蔭適合居住

廣慈博愛園區是北市通風良好案例,五大基地建物七棟,棟距大綠廊帶多,空曠處平均風速每秒一點八公尺,比鄰近的信義測站零點三公尺強六倍。

林子平認為,廣慈博愛園區有完善都市設計準則把關,猶如小型生態社區,基地內部通道寬十一至十五公尺以上,建物塔樓棟距都超過十公尺,讓風容易流入。另外,園區人工遮蔭多,都有助體感降溫,與曝曬豔陽的空曠處比,體感溫差達八度。

林子平說,這裡的風廊氣流順暢,住民在室內和戶外行走都舒適,園區加寬的東西向風廊讓氣流加強傳遞,顧及公眾利益,是溫度正義最佳展現。

全台風廊先行城市 製表/林佳彣、葉德正
全台風廊先行城市 製表/林佳彣、葉德正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