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願景夥伴 g0v 零時政府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與夥伴架設「無家者小幫手」網站,用雲端物資日曆讓街友天天吃飽穿暖。圖/Shame Love提供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與夥伴架設「無家者小幫手」網站,用雲端物資日曆讓街友天天吃飽穿暖。圖/Shame Love提供

流浪不再有一餐沒一餐 「人生百味」讓街友吃飽穿暖

有一餐沒一餐是許多街友的日常困境。不過「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表示,社會上不缺愛心,台北市街頭收到上萬份物資,卻因資源缺乏協調,沒有在對的時間與對的地方出現,導致浪費;他與夥伴展開「無家者小幫手」計畫,盼能透過雲端物資日曆,讓街友天天吃飽穿暖。

颱風天領7、8餐 天氣好卻沒飯吃

台北市約有六百名街友,主要聚集在台北車站、萬華公園一帶。巫彥德說,許多善心民眾或大學服務性社團,不定時發起募資行動,卻因彼此少了溝通,常擠在同一時段帶物資到現場;但過剩的善意隔了一夜,全成了浪費。

巫彥德舉例,每當新聞報導有颱風、寒流,就是物資高峰期;有時多到街友一口氣領到7、8個便當,外加湯圓、燒仙草…「反而是平常天氣好,大家忘記他們,就沒飯吃了。」

為確保資源獲妥善分配,巫彥德與夥伴架設「無家者小幫手」網站、設計「街頭物資行事曆」,讓民眾主動登記捐物時間,並追蹤發送情況。此專案也獲得今年度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

糖果、餅乾……NG物資!

巫彥德平均每周會接到近10通的善心電話或郵件,多是婚宴剩食,或朋友辦活動多出來的便當,打算分送給街友,「但我其實不敢叫他們直接拿過去,因為太多不確定因素了。」

他舉例,有些街友上了年紀,牙齒早已脫落,或身患糖尿病、腎功能障礙等,只能吃低鹽、低糖、少油的鬆軟食物;曾有民眾捐贈糖果餅乾,又硬又甜,「那顯然是不能拿去了。」

也曾有民眾在冬天帶了一堆「一件好幾千塊」的昂貴外套,街友一人分到3件,當下雖提供了暖意,但街頭生活變數大,下雨過後衣物易髒長霉,「過沒多久,衣服就塞進垃圾桶了。」但此幕看在捐助者眼中,感覺可能是被潑了冷水。

類似事件層出不窮,原先一樁美意,最後卻適得其反——街友被指責「不懂珍惜」,捐助者也遭批評「家裡不要的就送來,以為是在清倉嗎?」說到這裡,巫彥德澄清,雙方都沒有惡意,只是少了一份理解而已。

用對的方式助人 街頭最缺「友善的社會氛圍」

「怎麼用對的方式去幫助別人,是一門學問。」巫彥德說,這也是無家者小幫手計畫的初衷。

巫彥德說,街友不只是社會邊緣人,更是「社福邊緣人」,「也就是狀態不好,卻又不夠糟到能拿到社會福利的人。」例如領不到老年津貼的50多歲阿伯,想應徵加油站卻拚不過年輕人,體力又不足以做粗工,只好去撿回收、派報、當舉牌人。

社會上總有一種聲音,認為沒有住所、沒有工作,即意味著「這個人懶惰、不努力」。但巫彥德說,街友面對的現實是「房東怕你死在套房裡,不租」;或是「工作上,被老闆笑是流浪漢」。敵不過歧視眼光,工作三天就做不下去的個案,不計其數。

「若你是一名無家者,有人看到你,就一臉嫌惡叫警察趕你走;又或者是,有人願意花個銅板幫你買個早餐。你覺得哪一種社會氛圍,更容易讓人離開街頭?」巫彥德問。

「街頭上真正匱乏的,不是食物,而是友善的社會氛圍。」他說。

無家者小幫手:有助人的心,更要有助人的技能

透過「無家者小幫手」,巫彥德說,不光是讓物資能用得其所;未來也要建立街頭募捐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藉此培力更多服務街友的生力軍。

「一顆助人的心,再搭配助人的技能,好的事情就能更頻繁、更有效率地被發生。」他說。

「這個計畫要改變的其實不只是無家者的生活,也是幫助者本身。」巫彥德期盼有這麼一天,社會中的人們能編織成一張更寬廣的「社福網絡」,接住每一個墜落的人。

「無家者小幫手」網站,請見:https://homeless-helper.doyouaflavor.tw/

「人生百味」展開「無家者小幫手」計畫。圖/Shame Love提供
「人生百味」展開「無家者小幫手」計畫。圖/Shame Love提供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