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地方創生求成效
參與地方創生 他們團結共好 製表/黃于凡、宋原彰、劉星君、蔡維斌 圖/聯合報提供

參與地方創生 他們團結共好 製表/黃于凡、宋原彰、劉星君、蔡維斌 圖/聯合報提供

陽光行動/補助規定綁手綁腳 返鄉青年被KPI追著跑

官方推動地方創生六年以來,確實帶動不少青年返鄉創業,但不少人滿懷熱情,拿到補助金、也辦了活動,之後卻選擇中途放棄。所謂的地方創生,難道是民眾印象中,假日市集活動裡清一色文青小農的產品展示,或地方走讀、小眾民宿而已?這些獲得地方創生的補助案能否存活下來,並帶動地方繁榮?

嘉義縣東石鄉青年蔡伊倫返鄉創業,利用自家魚塭旁的閒置房舍,打造出文青風格的「那家賣魚的花店」。曾執行一年文化部社區行動計畫的她,因在過程中處處求好心切而感到疲憊,「想先休息一下,未來有新的想法再考慮是否申請計畫」,蔡伊倫說。

蔡伊倫:抄來抄去 創生成效打問號

「經費拿到了,活動辦一辦,大家參與完就忘記了!」蔡伊倫指出,地方創生計畫為期一年,很多時候辦活動目的都只是「為了凝聚而凝聚」,她希望地方創生這件事能夠自己發酵,而不是依靠政府一直投入經費,才能夠促成地方創生。

蔡伊倫說,以她不是專業寫計畫爭取經費的人來說,她覺得地方創生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大家做的事情都有點像是抄來抄去,就只是把經費消耗掉,成效仍待觀察。「希望地方創生最終能帶動地方發展,不是只有花錢辦活動」。

「如同鮭魚洄游、返回家鄉土地打拚」,桃園市洄游創生執行長邱子軒帶領一群返鄉青年,為龍潭區信仰中心「大廟」龍元宮兩百周年慶典策展「神龍鬧鎮」挹注創意,打響龍潭在地文化節慶品牌,帶動地方創生產業發展。

邱子軒也是龍潭野菱蔓生團隊主持人,他是在二○一九年回龍潭家鄉,建立野菱蔓生基地,規畫建立龍元宮信仰品牌,才接近地方創生目標。

邱子軒:找資源 很多時間花在溝通

邱子軒說,野菱蔓生團隊當年取得國發會第一屆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補助,但執行過程發現補助人力薪資、培訓課程或活動規畫費用等一些核銷機制,因資料收集或往來繁複,與原本團隊靠接案營運方式不同,後續就未再爭取計畫補助。

「從事地方文化創生到產業面,很多時間是花費在溝通和尋找資源」,邱子軒認為,在一個區域推動創生工作,靠單打獨鬥很困難,必須習慣在地方上與不同組織或協會、社區、宮廟、學校成為合作夥伴,一起找到目標再做。

林佑勳:文化營造 被當選舉假想敵

高雄林園青年林佑勳廿歲回家鄉做地方創生,但廿五歲那年,他決定不再投入計畫中,也不想再被計畫期程限制、被計畫KPI追著跑,而是協助下一代青年團體爭取中央資源。

參與計畫的五年中,林佑勳主要選在林園、東林社區做文化營造,不只整理當地的藥草園,邀請在地畫師繪製壁板,也讓國小生參與製作「掌印樹彩繪」。他說「孩童繪製掌印的過程中與地方產生連結,長大後回憶起來更能有感情共鳴」,後來也吸引在地耆老與居民參與,逐漸做出成績、發揮影響力。

在參與林園地方創生的過程中,林佑勳必須頻繁與地方人士接觸,在拜訪里長、協會理事長難免遇到阻礙,有時對方誤以為他要參與選舉。後來他將創生成果公開在網路上,也曾引來不少有意參政的人將他當作政治假想敵。但他認為能夠讓林園青年了解在地歷史記憶與古今風貌,與狹義的政治參與不同,反而是廣義的公共參與。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