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代共居宅屬非營利機制 沒人捨得搬出去
多代共居有誘因,三分之一的租金及鄰里共生關係。
德國力推老少共居,世代共融。住進多代共居宅不僅享有鄰里關係,更有經濟誘因,德國多代共居宅的租金遠比同區位市價便宜許多。
德國政府力推多代共居宅(Cohouse),運用非營利性質的民間合作社機制,來興建、改建、並營運多代共居宅,達到社區接納、世代共融的目的。
以柏林Sredzkistraße 44改建為例,土地是由「自己蓋房子」合作社買斷,改建的房子仍屬柏林邦政府所有。住戶是向合作社承租,租約可長達九十九年;若過世,兒女能繼承租屋權。
「自己蓋房子」代表荷爾(Daniela Herr)解釋,組織已成立廿七年,因兩棟危樓須重建,住戶組成合作社。之後也為其他社區改建老舊建築,並經營管理。現約管理廿六棟類似Sredzkistraße 44的跨代住宅。
合作社身兼跨代住宅的開發及營運主體。可向銀行貸款外,並可獲得德國政府社會住宅的專案補助;收取的住戶租金來償還貸款。
要承租跨代住宅,必須先成為合作社會員。以「自己蓋房子」為例,約一萬四歐元會費,類似台灣租屋預繳的押金。當不再承租,會費可取回。
住戶也享有低於市場的租金,是一大誘因。在柏林普倫茲勞貝格區(Prenzlauerberg)新興時尚區位,每平方米租金市價約十四歐元;但跨代住宅只要市價一半就能租到,老住戶更是以三分之一價格承租。
Sredzkistraße 44住戶的荷爾坦言,一旦能搬進多代共居宅,鮮少會再搬出去,她的小孩未來繼續住。許多合作社手上都有長長的候補名單。
但跨代共居的迷人之處,除了租金之外,還有顯著的鄰里互助關係,以及住戶共決的機制,社區是為了每個人存在,不論年齡或族裔。以空間促進融合,正是「共居」模式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