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台灣將邁入非核
紡織業說優先考慮營運成本,不樂見漲電價。本報資料照片

紡織業說優先考慮營運成本,不樂見漲電價。本報資料照片

要買碳權 企業嘆被剝兩層皮

台灣即將邁入「非核家園」時代,政府推動以燃氣換核電的政策,換來的卻是電力碳排係數增加。在淨零碳排的目標下,對企業造成更沉重的減碳壓力,必須以買碳權、買綠電憑證等方式因應,而能源政策不改,電價面臨上漲壓力,對企業來說將形成雙重打擊,如同一隻牛被剝兩層皮。

政府設定淨零碳排路徑,對高碳排企業來說,減碳是首要目標。一間紡織業者表示,台灣不可能百分之百採綠電,未來發電有絕大部分是燃氣,台電每度電的碳排係數往上走,企業勢必面臨龐大的減碳壓力,且台灣的綠電每度電都在五點五元以上,風電甚至更高,企業要落實淨零,成本只會更高。

紡織業者說,營運成本仍是企業最優先考量的重點,只要電價上漲,都是不樂見的結果,對於企業來說,畢竟不是明天就要淨零,因此有成本低、碳排低的電力,一定是首選,其次則是成本低、碳排稍高的電,最後 才會去選擇成本高、碳排低的電。

在淨零與電價的雙重壓力下,造紙業者永豐餘也表示,電價增加,代表成本也會跟著增加,只能努力提升自發電的占比,以因應電價上漲的壓力。永豐餘著重於發展綠電,目前全球主要營運和生產據點的再生能源占比已達百分之卅五。

但永豐餘也說,天然氣價格持續攀升,對以氣代煤的燃料管理,政府的配套措施相對不夠完善,造成企業面臨極高投資風險。

有業者直言,政府既要淨零,能源政策卻反其道而行,特別是對出口為主的產業,淨零碳排是一定要達到的目標,但非核家園卻與企業無關,只是民進黨政府的神主牌,如果廢核能順勢減碳,企業絕對響應,但因意識型態,而要企業承擔營運上壓力,甚至還要面臨虧損的可能,企業怎麼會沒有怨言?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