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台灣將邁入非核
地熱發電是用地熱井引出受到加熱的地下水,利用蒸氣推動渦輪機運轉發電。圖為金山區四磺子坪地熱發電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地熱發電是用地熱井引出受到加熱的地下水,利用蒸氣推動渦輪機運轉發電。圖為金山區四磺子坪地熱發電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穩供電 企業界:應尋求新能源技術

核三廠二號機五月除役後,台灣核電歸零,但企業界普遍認為,傳統發電、綠電絕對不敷使用,台灣必須積極擁抱新能源技術,包括正在發展中的新式核能技術小型反應爐(SMRs)、快中子反應爐、核融合,或地熱發電、氫能發電,才能讓台灣擁有穩定且足夠的電力。

對台灣來說,發展核能必須考慮核廢料處理問題,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家旁埋藏核廢料,因此,沒有核廢料的核融合,或核廢料較少的快中子反應爐,相對較受反核團體接受。

核融合雖然不會產生核廢料,但專家預估,這項新技術至少還需十年才能發展成熟。快中子反應爐雖會有核廢料,但可循環使用,全世界目前只有五座快中子反應爐,部分反應爐還處於實驗階段,位於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等三國。

目前台灣企業界呼聲最高的是小型反應爐,擁有建置成本低、施工耗時短、可模組化疊加等優勢,尤其燃料棒僅需五年更換一次即可,不像傳統核電廠十八個月就必須換燃料棒,但缺點仍在於會有核廢料。

而在核能技術之外,台灣近年一直在研發新式能源技術,例如地熱發電、氫能。其中地熱發電是用地熱井引出受到加熱的地下水,利用蒸氣推動渦輪機運轉發電,發電原理和傳統火力發電相似,不過,地熱發電不需要燃料和鍋爐,發電過程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研院綠能所經理廖彥喆指出,台灣因為位在環太平洋的火環帶上,溫泉、地熱資源都很豐沛,工研院自二○二二年就已針對全台地表進行調查跟評估,希望能做完第一層地表評估後,再由業者做鑽井驗證,目前已開發地熱發電的台電、中油地熱廠都以淺層地表開發為主,長期則可能會跟隨國際趨勢,針對深層地熱進行開發。

另外一種新能源技術則是以氫、氨作為低碳燃料。工研院綠能所組長張文昇說,全球氫能、氨能仍處於發展階段,而台灣目前正在積極布局國內自產氫及進口氫氣,以穩定氫能來源,目標是導入產業、運輸及發電等領域。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