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身分難確認 警尋人耗時費工
「處理失智者走失案件,最難就是『身分確認』。」警用小電腦M‑Police過去能用來人臉辨識,但因個資疑慮,功能下線逾三年,基層員警直言,最直接衝擊的就是釐清失智長者身分,過去幾分鐘可辨別,現在要耗費好幾倍時間。
警政署失蹤人口統計,二○一九年九月新增「失智症」欄位,反映「失智失蹤」已是難以忽視的社會問題。
新竹縣一名卅八歲失智婦人從關西鎮一路往北走到桃園市龍潭區,警方獲報後動員搜尋,在墓園角落找到瑟瑟發抖的婦人。「找到失智者,若沒家人、沒身分者最難找。」從警四十一年、甫退休的龍潭分局聖亭派出所前所長蔡坤龍說,婦人身上沒有可辨別身分的物品,僅能從客家話口音研判來自南桃園或新竹縣,因近年人臉辨識系統比對權限在偵查隊,拍照後須請偵查隊協助。
桃園市基層員警坦言說,M‑Police人臉辨識功能下線後增添許多不便,不僅遇到失智者身分難確認,包括酒醉路倒者也是。
北市一名派出所長指出,失智者常連自己名字也說不清,有一次好不容易問出失智者名字,卻因是「菜市場名」,系統出現上百筆同名者,最後靠年齡、戶籍等線索推算,才確認身分。
一名北市警官指出,過去M‑Police能以鏡頭即時比對人臉身分資料,因功能強大,曾發生濫用個資爭議。二○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警政署下架M-Police「即時相片比對」功能。
限縮使用情境後,基層員警雖可用「姓名+生日」查詢,但對無法提供資訊的失智長者,實際操作困難重重。有員警就批評「影響查尋效率」,若能當場比對身分,就可聯繫家屬盡快接回。
「現在要找一個失智老人身分,需拍照上傳再等刑警協助,流程變長很多。」一名所長直言,失智走失案件愈來愈多,應在保障個資與執法間尋求平衡機制,以免延誤協助走失者返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