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騎樓逐漸消失 植樹引風成趨勢
騎樓是台灣的建築特色,向來提供遮風避雨的舒適步行空間,但因政策變化,騎樓正逐漸消失。走在北市信義計畫區市府轉運站周邊的忠孝東路,百貨公司林立的區域,人行道是沒有騎樓的無遮簷開放空間;另一側的舊大樓,則是騎樓與人行道兼具的景象,夏天卅七、八度高溫下,上班族小彣說,還是走在騎樓裡涼快。
即使天氣更熱的南台灣,騎樓也在消失中。近年台南推出的新透天厝都以非騎樓設計為主,重劃區的新大樓也幾乎都沒有騎樓。
台南市都發局副局長顏永坤說,近年新重劃區建物都要求退縮五公尺,房子蓋出來沒了騎樓,留出更寬闊空間設置無遮簷人行道、種樹。至於既有住宅區面臨十二至十五公尺道路的新建築,仍規定要設置騎樓。
「騎樓消失主因是產品定位與獎勵政策變化。」台北市都發局都市設計科長謝佩珊表示,早期都更容積獎勵辦法及中央的危老建物重建條例,都給容積鼓勵設無遮簷人行道,因此北市十多年來的建物多數看不到騎樓。她說,北市都發局十年前發現主幹道商業區騎樓紋理斷掉,決定在南京、松江路等騎樓紋理完整的商業區,指定留設騎樓,另也調整都更獎勵項目,把部分騎樓找回來。
「步行環境的都市設計正從硬體遮蔽走向綠化調節。」大高雄不動產開發公會前理事長洪光佐說,騎樓能遮風蔽雨,確有其價值;但隨建築型態改變,替代方案是以植樹取代騎樓。以高雄為例,都發局要求基地退縮超過七公尺者,須種植雙排喬木。
他指出,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提倡「種樹引風」,雖然騎樓漸少,但開放空間多種喬木能形成自然通風環境,調節微氣候成效應不亞於傳統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