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步行城市待改善
撕除行人地獄汙名、因應都市高溫化現象,打造有遮蔭的舒適步行環境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記者黃仲裕/攝影

撕除行人地獄汙名、因應都市高溫化現象,打造有遮蔭的舒適步行環境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記者黃仲裕/攝影

陽光行動/打造步行城市 人行道普及率、遮蔭不及格

全球掀起打造「步行城市」風潮,除了民眾走得安全、舒適,體驗豐富多元的街景與活動,也有利健康及節能減碳;但檢視台灣城市的步行環境,人行道普及率不到一半,人們身陷「行人地獄」之中,面對都市熱島加劇及極端天氣,公共運輸場站周邊的遮蔭防曬設計也付之闕如,亟待改善。

市區人行道 普及率沒五成

步行與使用自行車友善程度成了當今城市進步與市民健康的象徵,上世紀的車行城市,本世紀已轉型為步行城市,步行不僅零碳排,還能帶來健康、促進商圈發展等多重效益,而步行環境的安全與舒適性是重要治理課題。

台灣屢傳「行人地獄」悲劇,撕不掉汙名與人行道基礎建設缺乏有關。截至今年六月,全國市區道路人行道普及率僅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一,逾五成二路段沒有行人專用的步行空間,人在馬路上與車同行,行政院的「交通零死亡願景」仍淪為口號。

騎樓未整平 長者身障難行

極端天氣、都市熱島帶來的日曬高溫與空氣汙染,不利人們戶外活動。新加坡四季如夏,規定出地鐵站四百公尺內學校、醫院、商業空間的路徑,須有連續的遮廊可遮陽蔽雨,同時結合沿途大喬木的綠蔭,讓人們搭公共運具的步行旅程有舒適的感受,同時實踐節能減碳。反觀台灣主要都會區正加速捷運、輕軌等公共運輸建設,卻缺少這項思維與規畫。

打造步行城市,台灣須急起直追。本報採訪團隊直擊現場,實地體驗台南市、嘉義市兩座觀光城市,發現城市雖然遊客如織,但人行道稀缺、未整平的騎樓,把不少人逼到車道上冒險,身障的輪椅族更是寸步難行。

雖有斑馬線 未必有紅綠燈

記者直擊台南的年長者為了走避毒辣的烈日,在騎樓小心翼翼地上下階梯。一路上更看到不少推著行李箱的遊客,不是走沒幾步就要提起行李箱上下階梯,就是提不動行李箱的女性改走馬路邊。在嘉義市區,媽媽推娃娃車出門,常要走在車道旁;到著名噴水圓環旁,幾個路口雖有斑馬線,卻沒紅綠燈和行人專用號誌,行人過馬路要看駕駛心情。

本報也與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團隊合作,實測台北、台中和高雄捷運與輕軌站出口的步行熱環境,在八月盛夏的上午,出站後若置身空曠處,體感溫度比有遮蔭處高出攝氏十三度之多。

林子平表示,行走環境愈舒適、民眾搭乘公共運輸的意願才會高,才可能減少交通碳排。

本報今天推出專題報導體檢現況、提供解方,盼宜人的步行環境願景早日實現。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