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美培育行道樹 能適應極端天氣
綠蔭扮演步行城市的關鍵角色,從上屆東京奧運馬拉松賽前,主辦單位細心規畫讓賽道沿途的樹蔭最大化,可窺知一二。樹藝專家指出,打造步行城市,台灣在種植、維管行道樹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從本報與成大的街頭實測可以了解,即使烈日當空,有良好的樹蔭就能讓行人從容步行,不排斥走到戶外。樹藝師陳鴻楷說,伴隨樹蔭的步行環境需要數十年養成,但只要開始做、也用對方法,永遠不嫌遲。好比東京奧運前幾年,為了讓馬拉松選手避免熱傷害,主辦單位透過修剪的作為,為沿途行道樹有計畫地加大樹冠,取得樹蔭最大化的成果,一般人行道的概念也一樣。
記者當年實地了解還發現,除了靠樹蔭防曬、降溫,部分賽道還改鋪透氣材質的(涼感)道路鋪面,提高降溫效果。
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最近實測也發現,天然冷房,日正當中時,走在仁愛路中央的綠島上,在上有綿密的樹冠層、地上有杜鵑等灌木層和地被植物,三層植栽構成的「複層綠化」優勢下,體感溫度比走在附近柏油路面低了攝氏三度,成了消暑的天然冷房。
「都市的綠覆率必須改寫了。」都市林協會理事長黃裕星說,如果人行道能比照仁愛路的複層綠化設計,肯定是宜居城市;過去綠覆率強調綠地面積,因應都市降溫、清淨空氣的需求,把綠蔭最大化也是重要的方向。
陳鴻楷指出,比較新加坡、日本的行道樹,與建物的距離至少都大於六公尺,加上樹穴留設、樹木間距得當,路樹長得挺拔,綠蔭也能提供適當的遮陽效果,在美國波特蘭市,苗木培育甚至有因應極端天氣的培育作法,讓行道樹既沒有「弱株」,也能適應氣候變遷,營造連續性的樹蔭自然水到渠成。
反觀台灣,從國土計畫到都市計畫等上位計畫,都無人理會行道樹的重要性,路樹常因向光性長成L型,遇颱風、豪雨經常倒塌,遑論掌握行道樹特性及生長曲線,為市民預先勾勒數十年後的林蔭願景。陳鴻楷感慨,卅年前新加坡政府組團來台北取經綠化,卅年後情況完全倒過來了,「因為台灣的制度、規範到現在都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