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竹市人行道外側 停車帶護民眾
全國市區道路還有過半沒有人行道,雖然內政部的目標希望每年新增百分之一的實體人行道,但實際推動難上加難,最大阻力是住戶與店家反彈。
新竹市東山街是新竹高中、培英國中學生往返新竹火車站的主要通學路徑,從食品路到學府路約四百公尺,單向各一條混合車道,僅二點五公尺路肩長期被沿線住戶停車或占用,行人被迫走在車道上,市府屢接獲學生陳情,希望能設置人行道。
「店家、住戶都有意見。」竹市府交通處指出,起初規畫設實體人行道,二○一八年辦說明會,民眾表示住家車庫有進出需求;也有擔心做實體人行道會影響排水,大雨時恐淹水。另有早餐店等店家說,店前有顧客臨時停車需求,設人行道就無法停車;後因難有共識而暫緩推動。
交通處後來在二○二○年提出新規畫案,也是融合停車、保護行人安全的新式標線型人行道始祖,獲得沿線住戶支持;交通處在兩側各畫一條寬一點五公尺的標線型人行道及寬二公尺的停車帶,等於兼雇民眾步行及車輛臨停需求,行人有外側的停車「保護」更有安全感。
內政部國土署「街道醫生」計畫由全民票選需要改善人行空間,獲選者可全額補助;台北大安區安居街獲選,九月已動工增設人行道,過程耗費不少溝通心力。
安居街原本一樓與街道銜接處高高低低,左右兩側停滿車,行人只能與車爭道。里長方丁輝為確認民意再做一次民調,結果七成支持設人行道。他和安居街後半段的黎元里長蘇偉彬逐一說服一樓店家,也幫店家爭取卸貨及停車空間才大功告成。
國土署表示,立院去年三讀通過「行人交通安全條例」,國土署據此訂出各縣市增設、改善人行道及騎樓整平等目標值,但仍有部分縣市提案效率不彰,未來若考評績效不佳,除公布縣市考評結果,也會酌減補助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