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掃雷靠微創開孔不留疤 官員:設共同管道 才是長遠之計
全台各地這幾年推動孔蓋下地,但下地後碰上維修需求,或有些難以下地的孔蓋,開孔時都會造成路面破壞。今年以來,六都也陸續採取新工法,已下地的孔蓋若需開孔,把過去開腸剖肚的開孔挖法,變成開口小、破壞少的「微創開孔法」,仍在路面的孔蓋碰上維修需求則採圓形切割法,降低路面衝擊。
台南市今年初推動孔蓋「平行切割」新工法,南市工務局副局長王建雄說,孔蓋下地後要提升時需方正切割,但新工法能繞著圓周,就讓孔蓋升上來,不必像舊工法將路面打除,不影響路面平整度。
王建雄表示,以前工法是孔蓋周圍以一般混凝土、柏油等材料補強,容易造成下陷、龜裂,現改用樹脂水泥,強度較強,較不會有下陷情況,加上會以水平儀測量平整度,填補後,高低差須在正負六釐米以內。台南也是目前唯一將新工法列入相關自治法規的縣市,違者最高可開罰九萬元。
高雄市也採類似做法,工務局從今年推動「孔蓋降埋與快速開孔工法」與「孔蓋微創開孔工法」。孔蓋下地後,須開啟維修時,有別於目前俗稱「豆腐塊」的傳統方型切割工法,新工法利用RF(射頻)偵測模組定位,直接把孔蓋與路面一起吊上來,維修完成後再吊掛復歸原位,省時又不破壞路面,就像微創手術一樣不留疤。
至於無法下地的孔蓋,高雄市道路挖掘管理中心主任林建良表示,開孔時同樣也盡量採取圓形切割工法,傳統的方形切割法四周會產生「弱面」,容易因為車輛輾壓而下陷,採圓形切割法,能降低弱面。
台北市也從今年七月起規定路面孔蓋提升須採圓形切割工法施工,並配合高流動性新式材料確實填充,且還須耐磨耗及一定抗滑能力。
除了孔蓋下地與尋求新工法等馬路掃雷計畫外,彰化縣政府工務處副處長黃俊峰說,要減少孔蓋及道路挖掘,設置共同管道將各管線集中下地才是長遠之計。其實,台灣早在二千年就通過共同管道法,但推動進度緩慢,以台北市而言還不到一百公里,全台僅五百五十多公里。
有工程人員表示,對許多管線單位而言,現在付錢就能開挖維修,若進入共同管道,「就不能想修就修」,進入意願不高。林建良說,高雄市就規定,如果該路段設有共同管道,有線電視的寬頻管線必須強制遷入,否則不准開挖。
台北市工務處表示,設置共同管道雖然成本較高,但以維修成本、及減少空汙噪音等長期成本及降低傷亡等社會成本來看,還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