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聖芬:潛力不代表什麼 除非拿它去做些什麼
從實習到長住 辜聖芬的印度生活,6年+
「潛力不代表什麼,除非你拿它去做些什麼。」台灣女主管辜聖芬在自己的辦公室隔板上貼著這句話。
她是印度孟買一家跨國學術服務公司CACTUS大中華區主管,她先是實習生,因緣際會轉成正職,這一待就超過6年。
辜聖芬的主管高爾(Abhishek Goel)比較了不同國籍員工的特色,他說,「台灣員工溝通能力強,英語能力突出,有責任感」,而且「友善、開放,願意接受新事物」。
開放態度 迎接挑戰
台灣人才的機會
CACTUS做學術服務,為非英語系國家客戶翻譯論文或是安排參加國際研討會,這類工作「女性較感興趣」,為客戶的文件翻譯並編修成可在國際學術場合發表的論文。
辜聖芬除了個人努力及能力出眾,公司把大中華市場交給她負責的另一原因在於印度與中國的關係。印中關係長時期緊張,邊界時有衝突,印度政府對中國大陸籍人才的簽證管制嚴格。
中國大陸學術研究產出可望超越美國成為市場龍頭,這是一塊潛力十足的市場,CACTUS在上海有辦公室並設了一組團隊,可是中國大陸有網路監控,網速不佳,在印度孟買遠距接案,成為辜聖芬的重要業務。
辜聖芬的主管高爾(Abhishek Goel)說,「聖芬是我們公司第一位台灣籍主管」,她台灣人出身的優勢,面對中國大陸市場有語言及文化上的高相似度,比起印度人或歐美人才,更能與中國大陸客戶快速溝通。
接受多元 用挑戰提升自我
辜聖芬說,一開始她只負責台灣市場,主管要她接中國大陸市場時,「害怕成分居多」、「這麼大一個市場,要我負責開拓疆土」,她有些擔心。直到熟悉簡體字及中國大陸特有用語,並由網路行銷轉向內容行銷,她覺得「有信心可以做點什麼」。
印度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組成的國家,其他各國籍員工與辜聖芬一樣,是由不同背景文化加入同一家公司,如今都必須融入CACTUS的開放性公司文化。
辜聖芬說:「我的同事說,不同國籍相處之道是工作維持專業,這反而不是國籍之分,而是每個人工作方式不同」。
在印度真正生活過,才會喜歡印度。
看待印度 不以台灣當標準
適應印度的過程,第3個月到第6個月是「關鍵期」。一般人在這時候對印度的新鮮感沒了,交通塞,路上人多、車多、動物多,這是一個無法讓人放鬆的環境。
在印度工作分外派或是出差,出差走馬看花趕行程,外派若是非自願,也不會享受印度的一景一物。辜聖芬說,「在印度真正生活過,才會喜歡上印度」。
印度人聰明、反應很快,她說,有時候「要花腦筋『對付』印度人」。
印度人邏輯強、愛說又愛辯,常迂迴繞道往他們想要的方向前進,途中不斷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企圖心及意願,卻又不把真正底牌掀起來。辜聖芬說,面對印度人要給一些眼前小利,又不能讓對方覺得你好殺價。
台灣人心軟,尤其出國後就沒了在自己國家那種要求這、要求那的那股據理力爭的氣勢,「到印度,好像到另一個星球」。
在印度,體驗生活
喜歡印度 需要理由嗎?
被印度選中的女生
辜聖芬建議,有機會應該到印度生活一陣子,這是另一個世界。但不能拿原來生活習慣當標準,那樣會變成在印度的每件事都不符合標準,甚至連一般水準都達不到,「你以為應該有的,不一定真的有」。
在印度生活要帶點幽默感,放開心情轉換一下,「就會很享受」。宿舍的濾水器一壞半年沒人修,突然有一天修好了,「你不期待,它就來了」,在印度生活,「有,是撿到、賺到,來了就是加分」。
在印度遇見十個台灣人,八個是女生,辜聖芬是其中之一。她會留在印度發展,很多時候沒有好的理由可解釋,最好的說法是,「她是印度選中的人」。
實習階段,她想,兩年到了,「回台灣好了」,念頭一來,機會也到了,跨國學術服務公司要她接手大中華地區業務。辜聖芬說:「人生無法規畫,機會來了就該把握。」
她的念頭一轉,「不限制自己、不想太多」,當下該做的、該享受的,開心最重要。
旅行:充電、放空
回到孟買像是回到「家」的感覺
她藉旅行印度各地轉換心情,沒想到結束旅程,回到孟買竟會有像是回到「家」的感覺,她問自己:「這是不是代表已經融入了印度這環境呢?」
她從不排斥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工作,但她說真正喜歡印度的人,是「喜歡她真正的樣子,而不是心裡想像的樣子」,有點雜亂、有些不順心,這就是印度。誰又能保證在其他地方就一定事事順利呢?
在印度工作最重要的是學會「放鬆」,辜聖芬的另一招,是用旅行把自己「放空」。
同場加映:被印度選中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