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為未來種一棵樹 回響與追蹤報導
台糖公司計畫在屏東縣萬巒鄉新赤農場推動「農電共生」計畫,這裡當年配合政府政策平地造林,早已綠樹成林,是當地居民的療癒空間,砍樹種電引發爭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糖公司計畫在屏東縣萬巒鄉新赤農場推動「農電共生」計畫,這裡當年配合政府政策平地造林,早已綠樹成林,是當地居民的療癒空間,砍樹種電引發爭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回響/加速減碳 人人都要是實踐者

聯合報願景工程搶救熱島效應,加速減碳行動系列報導,令我想起去年倡導「為氣候罷課」的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並因此獲選去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美國加州前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對她大加讚賞,在推特上說「我喜歡看到有人不只是抱怨,而是行動起來,你鼓舞了我」。反觀台灣,到底「減碳行動」成效如何?

台糖作為台灣最大土地管理者,從當年大量釋出農地,便宜出租蓋大學,到最近配合台商回流,計畫釋出中南部土地開發工業區,還要配合「農電共生」光電園區計畫,動到農地造林、毛豆田、有機農田的頭上來,怪不得抗議聲不斷。

廿年前,台灣還擁有八十一萬公頃可耕農地,迄今不到四十萬公頃,還繼續流失。當時農委會主委彭作奎拒絕為開啟新購農地可建農舍漏洞的「農業發展條例」背書,悍然請辭,主要理由是農地流失是「國安問題」。但是,現在政治環境,有風骨的官員鮮有?

森林是大自然調節器,也是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及基因庫,無論是高山森林或是平地造林、都市林,都是林業經營的一環。早在一九八二年聯合國「世界自然憲章」,就列舉諸多原則,包括生物資源運用,不得超出其再生能力,在從事農林漁牧活動時,應注意自然的特徵及其限制,不可超越自然資源使用限度。

森林問題,不僅是地域性問題,更是國際環境政治的重要議題。地球暖化,台灣當然有責任,但對台灣來說,這個責任並不是自發覺醒,而是國際社會強加的任務,台灣人必須體悟自己是地球暖化的加害者,否則就不會進而去調整角色,成為救地球的行動者。

只有就像童貝里般,運用傳播媒體力量,喚醒人人的環保意識,進而成為行動者、實踐者,並促使公部門正視產業的調整及能源結構的調整,否則減碳行動,只是淪於空談。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