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震損建物待都更 震損建物待都更
台北市新隆國宅四年多前被判定為海砂屋,花蓮地震造成屋內、外牆損壞加劇,天花板腐蝕的鋼筋裸露。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北市新隆國宅四年多前被判定為海砂屋,花蓮地震造成屋內、外牆損壞加劇,天花板腐蝕的鋼筋裸露。記者侯永全/攝影

家被震歪 都更路迢迢

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喚起不少人對九二一大地震的驚恐,震後一連串大小餘震,似乎提醒人們別再忘記建物結構耐震的重要,都更的詢問度也明顯多了不少,但盤點官方提出的各項誘因,對照實務運作的坎坷,不論耐震補強或危老重建,官員、專家都認為,居住安全依然路迢迢。

這次花蓮強震中,台北市受災最嚴重的中華路二段南機場十連棟的住宅,就貼出紅單,四十九戶被迫撤離,後經一樓支撐多根H型鋼後,短短三天就降為沒有立即危險的黃單,讓住戶回家。

整宅二樓的陳姓夫婦地震當天就逃回老家住,陳妻嘆「我們連一天都不敢住,再來一次強震,誰能保證不出事?」另一住戶徐小姐把彈珠放地上,彈珠快速滾向另一側,她說,「這個家明顯已震歪了。」

另外台北市新隆社區四年前被判為海砂屋,也在這次強震後損壞更加嚴重,部分弱勢住戶想搬卻無力離開。

住戶負擔沉重 耐震補強卡在錢

新北市土城區明德路、延吉街也成地震重災區,看到梁柱明顯裂開,市府貼黃單要住戶修繕,但緊急補強的H型鋼歷經幾次餘震也已變形,「這種房子修好誰敢住?」住戶都盼政府幫忙早日重建才是正辦。

「耐震補強的主要關卡在錢。」花蓮這次強震造成七十五件建築紅單戶、七十二件黃單戶,縣府鼓勵受災戶修繕補強,但設計監造就要四、五百萬元,政府雖有補助,住戶負擔仍沉重。結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災害防救委員會主委江世雄說,政府列管危險建築,只要求黃單建築「修復」,未強制「補強」,多數住戶聽到自己也要出錢,根本都不去申請,應該立專法要求才有用。

揭露房屋耐震力 恐會影響房價

由於制度面不要求補強、揭露建築耐震程度,住家是否耐震向來成謎,只能等地震驗收。有學者呼籲政府主動出擊,全面評估建築耐震力,找出耐震不足的建物,以精準執行補強及都更;但房產業和官員都直言,揭露房屋耐震力會影響房價,既不能發布資訊,民眾恐會強烈抗拒。

北市屋齡超過卅年房屋占七成,新北則占四成五,均屬都更熱區,危老住宅居民也期盼加速都更,但房產業者以近年平均核發住宅拆除執照件數計算,台北、新北要讓老屋全數更新,至少各要花三百八十年及一千一百卅三年。

整合困難 北市大樓都更花25年

都更不僅龜速,且多年來的都更以單棟改建居多,理想中的「街廓型都更」少之又少,問題出在住戶整合不易。台北市復興南路的登峰大樓在九二一大震後被貼黃單,都更的旅程整整走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住戶感歎,整合之路真的太漫長了。

「都更的核心考驗是人性。」官員感慨,住戶不只想一坪換一坪,最好政府多給容積,免費送停車位更好。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一坪換一坪是政府過去喊的口號,現在很難做得到,也成了亟需破除的障礙與魔咒。另外,都更期間弱勢住戶安置也是問題。

聯合報今天針對耐震補強與都更難題推出陽光行動報導,匯集住戶心聲與專家建言,期待為問題找解方,加速實現居住安全。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