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嘴有天終究要戒掉」農保採高額補助提供農民誘因
水稻是台灣主要糧食作物,全年一、二期稻作面積約27萬公頃,有21萬戶稻農。農委會去年請富邦產險推出二期水稻區域收穫保險,為使稻農能夠負擔得起,除了由農委會補助50%保費外,更首度採農民只要願意繳10%保費,加上農委會補助50%,就可以得到60%的理賠金額。目的是要鼓勵農民自掏腰包,培養風險意識,繳少少的錢就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自己付錢才有感」,農糧署官員說。
部分地方政府也補助水稻險保費,以花東為例,縣政府皆補助保費5%,農民若自費負擔10%,就可獲得65%的理賠。財政狀況佳的桃園市大手筆補助四成保費,境內稻農只要繳10%保費,就可獲得100%的理賠金額。
台灣稻農戶數多,平均經濟收入偏低,因而中央政府在水稻險的保費補助高達五成,農民只要自負一成保費。相較梨、養殖水產等其他農業保險,水稻險的農民,負擔的保費最低、政府的補助成數最高。
時序從二期稻作邁入一期稻作,以花蓮縣富里鄉為例,二期稻作1公頃保費為4,150元,農民自負10%、415元,就可獲得理賠金額65%的補償,理賠金額多寡視歉收情況而定,最高理賠金額為7萬8,174元。
絕大多數稻農對於投保一期稻作,興趣缺缺,「最好是不要我們出錢」,很多稻農都這麼說。
去年各地農會相互競賽,除了部分縣市政府補貼保費,很多農會、米商更自掏腰包,幫農民付10%保費,因而去年二期水稻保險賣出4,419張,投保面積達7,738公頃,約占全國稻作面積7%。但今年一期稻作,農民觀望氛圍濃厚,顯得後繼無力。「政府向來很照顧農民,什麼都給補助,農民已很習慣政府補助」,官員直說,要扭轉此情況,還需要時間。
一位行政院高層官員坦言,推動農業保險就是希望農漁民將風險計入成本,慢慢訓練農民風險意識及自己負擔一部分保費,「不會奶嘴一塞到嘴裡,忘記有天終究是要戒掉」。
面對氣候變遷,台灣農業長期來習慣現金救助為主、搭配產業輔導措施,農業保險占比微不足道;未來,勢必逐步把比重顛倒過來,變成以農業保險為主、輔導措施為輔,再加上一點點的現金救助,農漁民的天災防護網,才會紮實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