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 專家:水輪機組要國產化
進口機組昂貴是小水力或微水力發電建造成本高的主因,專家認為除了發電水輪機組要做到國產化,也要養出在地的專業技術團隊。另,簡化申請程序及提高金融單位融資意願,才能吸引廠商投資小水力發電。
花蓮農村矽谷實驗室創辦人洪健龍指出,小水力發電的水輪機組國產化面臨挑戰,目前國內缺乏完整產業鏈與研發資源,國產化是需要不斷跌倒再站起來的過程,只有反覆試驗與改良才能精進技術。目前許多業者從網路取得設計圖直接複製,未深入研究與創新,長遠來看發電營運過程可能會有問題。
他說,現階段無論是企業還是民間團體,普遍缺乏投入研發的經費與誘因,呼籲政府建立平台,成為政策與民間的橋梁。
台大水工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劉宏仁表示,小水力發電若要在台灣遍地開花,須研發標準模組化的機組,台灣有金屬加工製造業,也有發電機與機電供應鏈,加上水利工程規畫專業,水輪機國產化的產業鏈不成問題。
劉宏仁認為在軟體方面,也要養出在地的專業技術團隊,如果機組在發電營運過程出狀況,才不必一直仰賴國外的技術團隊。但前提是發電要具一定規模、能賺錢,才能吸引廠商投入與社區合作開發;以前太陽光電一kW成本要四十萬元,現在只要五到八萬元,付得起才能普及化,但小水力發電目前一kW開發成本要廿萬至四十萬元,成本相當高。
此外,現在申請小水力發電程序往往要一、兩年,政府應給足夠的行政支持。
洪健龍說,現在小水力發電的市場不成熟,發電常無明確收購對象,讓廠商卻步;若能促成企業收購小水力綠電納入企業ESG,不僅能為永續盡力,也能與社區共創在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