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流衝擊生態 小水力發電隱憂
小水力在國際的能源供應都扮演穩定且韌性的角色,台灣則剛起步不久,由於河溪陡峭湍急特性,空有豐沛水力卻留不住或用不了,造成發電場址難尋,加上制度面不健全,也缺乏生態衝擊評估,讓業者進退兩難,環保團體也憂心為綠電犧牲生態。
聚沙成塔 強化能源韌性
各國⼩⽔⼒發電量排名前六名為中國大陸、美國、⽇本、義⼤利、挪威及⼟⽿其,裝置容量占比全球六成七,技術已成熟;台電表示,相較太陽光電與風力,小水力可以廿四小時運轉,發電穩定性更高,裝置容量雖小,但是全年穩定輸出,有聚沙成塔效益,能強化能源韌性。
台灣剛進入非核家園,加上綠能需求趨勢,亟缺小水力綠能加入供電行列。
經濟部能源署表示,相對水庫等大型水力發電場域多已開發,且較衝擊環境生態,小水力發電可結合既有水道及水利設施運轉,對環境影響較少。
不過,世豐電力公司在花蓮卓溪鄉豐坪溪的兩座小水力發電廠驚動了環團,兩套發電機組容量分別是一點八一萬瓩及一點九萬瓩,均符合小水力電廠規模,但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世豐這兩座小水力電場的設計,會把整條溪百分之九十五的水都取走,影響溪流生態,這也是小水力發電最大的隱憂。
農田灌溉圳路 案量較穩
基金會專員梁聖岳表示,在河川設置小水力發電最大的疑慮是攔阻水流和取水量,若把絕大多數的水都取走放流發電,以東部流域為例,河溪生態都是河海洄游的物種,若溪流水量太少,水溫會飆高,水深不足、流速快慢都會影響溪流生態。
「全台河川蘊藏十一GW的潛力綠電等待開發。」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估計,台灣河川水系豐富,凡是落差位能、流速動能豐沛的地點,都可以做為小水力發電場,包括農田灌溉渠道、自來水系統的淨水場、汙水處理廠的排放系統等,目前以農田灌溉圳路與自來水系統的發電案量比較穩定。
電力收購價腰斬 降誘因
洪正中說,礙於法令規定,水權申請程序繁瑣,盼中央鬆綁、簡化;汙水處理廠小水力發電因被經濟部認定不適用再生能源電躉購費率,電力收購價少一半,沒了誘因,讓業者挺進意願降低。另因環團擔憂河溪發電的水利設施對生態不利,也是阻力。
台電坦言小水力發展的困難主要在於場址難覓,依照實務經驗,除了流量要相對穩定,也要有足夠的跌水落差或坡降,並評估發電與財務效益、工程可行性、水權及土地取得、環境衝擊性等。水利署也表示,小水力的環境條件限制不少,除上述條件,還要考慮交通及電力饋線分布是否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