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冀電子攻被動元件 賠錢單照接 反敗為勝
經濟日報每周日推出「隱形冠軍」系列報導,介紹台灣成功中小企業的發展故事,這些企業大家未必熟悉,但他們正在譜寫一頁傳奇,或許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在全球發光發亮的台積電。
獲得第二屆江蘇省紫峰獎·青年創業企業獎的昆山瑪冀電子,成立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七年,但主業鎖定在設計研發功率整流器件裡面的被動元件,一般稱為電感,成為美國伊頓電氣、日本勝美達(SUMIDA)等共13家研發合作夥伴。
現年43歲的瑪冀電子總經理趙宜泰,曾在一家上市公司負責電子構裝服務(EMS)、並被派駐到大陸建立生產線、設廠,後來因為老東家業務整併,幾經思索後他決定辭職到大陸創業。
趙宜泰表示,2013年,發現大陸有許多工廠沒有研發單位,所以公司定位是幫其他公司做開發、設計產品,讓工廠持續有新產品可以推出,因此也研發過顯示器產業用的異方性導電膠膜(ACF)、LED、自動化設計等。
即使客戶都希望瑪冀電子能加入他們的公司,成為旗下研發部門,但趙宜泰卻一一回絕,認為加入一家公司,就沒辦法將產品賣給其他客戶,這也讓瑪冀電子在創業初期,訂單來源不穩定。
直到2013年10月,美國伊頓電氣委託瑪冀電子開發汽車類的被動元件,他才發現,原來被動元件在汽車領域有這麼好的發展,尤其當時車聯網的概念剛剛萌芽,「一輛汽車裡的晶片只有100個,而現在新能源汽車結合車聯網,就需要1萬個晶片,市場前景相當大。」
然而車聯網產品要經過數年認證,時間相當久,擔心合作夥伴可能沒有營收,伊頓電氣願意將微軟遊戲機Xbox的訂單,移轉給瑪冀電子承接研發,度過車載導入前的空窗期,沒想到卻讓瑪冀電子遇上大難關、差點倒閉。
透過前期生產線認證,卻因為設計的產品性能和外型與微軟不同,瑪冀電子所有的準備統統被打了回票,「其實當時真的很緊張,因為帳上現金只能撐兩個月,再沒收入公司恐怕就會關門。」回想起創業以來最大難關,趙宜泰心有餘悸的說。
想到公司300名員工的收入,可能因為這次難關而斷炊,讓趙宜泰一度焦慮到睡不著覺,但事後靜下心來想,這種東西(被動元件)美國人要,應該其他國家也有需要,所以盡可能把能釋出代工或是研發的全球廠商列出來並拜訪,即使是低端設計、低價訂單就去承接,要在車載量產之前想辦法活下去。
趙宜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位於華南的台資公司,願意將低階訂單分包瑪冀電子代工,但價格比成本價還要低,「當時算了下如果不做的話,大概只能活一、兩個月,但是如果做的話大概可以活半年,那就先讓公司活下去、運轉起來。」
原來這家華南台資公司,承包的是台灣某家上市公司的訂單,卻發生很嚴重的品質問題,瑪冀電子的產品則符合要求,於是這家上市公司直接找瑪冀電子生產,並提高收購價格。
他指出,因為這種類似的案件一直發生,客人都是因為別人出了一些品質問題,而找到瑪冀電子,慢慢的在行業圈裡有了口碑與機會。
2014年第4季,瑪冀電子終於通過日本的勝美達(SUMIDA)認證並開始合作,瑪冀電子的產品進入日本市場,價格也比台資公司多一倍,讓趙宜泰慢慢放下心中大石頭。
除了研發設計被動元件,瑪冀電子也要求客戶在買產品的同時,必須同時要買自動化設備和材料,趙宜泰指出,這成為另外一種盈利的模式,就是也賣設備來支撐公司活下來,透過設備賺的錢去補產品虧損,然後繼續投入,增加獲利可能。
2015年拿到車載認證後,瑪冀電子開始生產車載產品,直到2017年,公司才損益兩平,2018年營收為人民幣9,877萬元(約台幣4.6億元)。
由於車聯網的時間爆發點還沒到,趙宜泰認為,前期各家投入的也不多,不過,瑪冀電子已經跨到電力電子業,更深度的去做一些電源轉換,例如不斷電系統(UPS)、太陽能逆變器,以及部分電動汽車充電器(OBC)、充電樁,產品設計更多元化。
瑪冀電子小檔案
註冊資本:750萬美元
成立時間:2012年10月
總部: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鎮
經營範圍:研發及生產電腦、電子、光學、通訊等各項電子設備內部的精密電子元件、磁性元件、能源元件、磁性材料及相關的新型電子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