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音寧:商業大政府小 分配當然「不正義」
「政府本該公平分配取之於人民的資源,但20年來,政府越變越小,商業力量越變越大,政府已被介入、主宰。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作家吳音寧5年前轉進「體制內」擔任彰化溪州鄉公所主秘,談起政府分配不正義的弊病更有感觸。
吳音寧說,分配正義有3個觀察指標。一,城鄉分配不均;二,政府政策「重商、重工業,輕視農業」,預算分配懸殊;三,社會福利多流於「補貼式現金收買」,還有不少資源被轉化為「辦活動」,未建立公平、合理的社福制度。
「以炒房為例,放任少數人靠交易房地產賺取高額利潤,就是重商、重工業衍生的問題。」吳音寧說,若政府明確管制土地、房屋交易,避免不合理暴利,政府就不必花大把力氣,「再發包工程蓋社會住宅」。
吳音寧表示,歷任政府都是聽從、屈服商業力量,加上立委在法令規範上未強力管制、監督,「讓商業力量有更大活躍空間,政府就越來越小」。她主張政府應挺起腰桿面對國內外的資本洪流,保護台灣僅存的土地與資源。
政府推改革 信任感很重要
吳音寧表示,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不是「民眾準備好了嗎」,而是「民眾是否信任政府」;多數民眾政府不了解政策內涵,也沒有信賴感。「唯有政府不怕惡勢力、不被關說、不怕人民質疑、能為政策辯護,信任感才會出來。」
談起在溪州鄉公所工作5年的觀察,吳音寧指出,地方預算多是「重建設、輕社福」,寧願把錢花在鋪農路、做水溝,一到選舉全列為「政績」,「沒做還會被競選對手攻擊」。
吳音寧表示,就算有社福政見,也常是喊價式的補貼,例如老農津貼、生育津貼加碼等。她無奈說:「你可以怪民眾沒有公共意識,但政治人物喊出這樣的口號,民眾自然會要求兌現承諾。」
吳音寧直言,「地方型政治人物習慣以現金收買選民,比較粗魯、直接」;但都會型政治人物透過「形象」吸引選民,也往往是砸錢請公關公司包裝而來,「本質上是相似的」。
續辦幼兒園 保障幼童權益
「主政者有決心要做,才可能改變現況。」吳音寧說,幾年前幼托整合新制上路,溪州鄉部分公立托兒所因房舍不合格,面臨裁撤危機;當時溪州鄉公所調整預算,說服鄉民代表會同意挪經費改善幼兒園環境,堅持續辦公立幼兒園,「這也是分配的問題」。
吳音寧表示,2012年內政部推動幼托整合新制,要求幼稚園、托兒所整併為「幼兒園」,當時溪州鄉部分公立托兒所因房舍不符「幼照法」要求,面臨裁撤危機,全鄉100多名幼童權益受影響。
當時溪州鄉公所向彰化縣政府爭取近300百萬元經費,並向鄉民代表會爭取編列300萬元預算,共花600萬元改善公立托兒所環境,續辦公立幼兒園。吳音寧指出,最後不僅全鄉9個班「一班都沒少」,還多增加一個「張厝班」,「這也是分配的選擇」。
吳音寧說,鄉民代表「公共性格普遍不足」,當時公所為爭取預算,對鄉民代表「曉以大義」,說明若公托被迫關閉,阿公阿嬤每天可能要遠迢迢跨11公里送孫子、孫女上幼兒園。加上鄉民當時高度關注此事,最後成功爭取到經費。
吳音寧直言,不是所有議題都能爭取到鄉民代表支持,她過去爭取社會保險預算也曾吃閉門羹,難引起共鳴;在公托議題上,溪州之外其他鄉鎮也是讓公托一間間的關。因此,主政者有沒有意志、決心去做,是最關鍵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