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633是錯誤 劉克襄:與其GDP保一 不如追求綠色指標
「台灣這幾年只是歷經陣痛,壞到底,就慢慢有好東西出來。」明年邁入六十歲的作家劉克襄,長年關注環保生態、生活文化,對台灣總抱持樂觀。「這二十年來,民心對環保的追求越來越強大,台灣若不被經濟數字綁住,追求新的高度和善意,就會有不同局面。」
一九九六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那時節在劉克襄看來,正是台灣的輝煌盛世。「當時的五年級年輕人敢夢想,返鄉創造可能性的年輕人很多,文化出版事業到那一年到齊,台灣開始可同步閱讀到大量世界知識。」
劉克襄坦言,當時他對民選總統還沒什麼概念,只像許多人一樣,擔憂《一九九五閏八月》書中對中共武力犯台的預言。「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台灣這些年的努力就會化為烏有。」
中、台黑白分明的時代過去,台灣對兩岸議題的憂慮,逐漸被經濟成長取代。劉克襄感慨,台灣這二十年一直期待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但世界經濟局勢已整體下滑,近年中國也開始疲軟。「我們得思考追求非經濟數字的未來,這樣更有積極性、創造性。」
劉克襄認為,政府和民眾都得調整目標。以政府來說,與其苦求GDP成長率「保一」(保住百分之一),不如追求綠色指標成長,例如PM 2.5(細懸浮微粒)數據下降,將台灣建設高品質的生態島。
劉克襄認為,更多年輕人也該體認時代不同,與其一直為買房、低薪所苦,或一心把事業做大、在全球設點,不如調整夢想,針對時代狀態新創事業。他舉例,一九九六年,兩位女生跑去台中新社創了「薰衣草森林」,現在成了熱門中小企業;前年兩位台大畢業的女生也有夢想,回台中創了「好伴」共同工作室,但宗旨不在賺錢,而是社區改造。
「只追求GDP變化,會把環保、公益、新創事業等創意犧牲掉。」劉克襄認為,台灣應換個思維,從政府、企業到民眾一起追求綠色指標,就算經濟負成長也無礙,「環保做得好,一樣可驕傲,全球都會認可我們是生態保護大國」,長照、老年問題,都可由此慢慢成長。
想起多年來在鄉下看到許多人有種「小康的快樂」,劉克襄很珍惜,「那種東西很質樸迷人,施政者應也注重這些。」他不否認水電漲價確實會造成壓力,但仍認為新總統該有個高度,讓民眾接受成長不再是保一、二、三,「馬英九最大的錯誤就是六三三(經濟成長率六等),蔡英文也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