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陽光行動 民主路 向前行 願景回響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聯合報系資料庫。 記者侯永全/攝影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聯合報系資料庫。 記者侯永全/攝影

郝明義:爆肝可以成功的年代 已不存在

1974年,18歲的郝明義從韓國初抵台灣,在雨夜中看著夢想已久的「祖國」,興奮得心怦怦跳,完全沒預料到未來將發生的事:掌管數個大型出版社,擔任國策顧問,乃至帶頭反對服貿協議,與政府槓上……

如今,已然60歲的郝明義回顧在台歲月,沉澱的心情裡全是感謝:「台灣在我眼中仍然很美好,我覺得台灣未來有無限希望;我們的民主已發展到比較平穩的階段,不同對立面開始可以對話。」

初來台時,台灣猶在戒嚴時期,郝明義並不覺台灣氛圍特別,因為韓國也不開放。

反倒是解嚴後的1980、1990年代交接期,那陣台灣最熱門的話題都是國民黨主流、非主流派系之爭,一回郝明義去北京出差,回程時經港,看到新聞都在講window3.0帶動的種種改變,根本找不到台灣新聞;然而一回台,國民黨主流、非主流新聞又撲面而來,大大衝擊郝明義:「這熱潮還要吵多久?台灣吵半天,但國外根本沒人理,台灣跟世界好像隔絕。」

那之後,郝明義在當時任職的出版社開了Next新書系,提醒自己也提醒台灣世上有很多大事發生,不能只顧看著自己。深感台灣太瘋魔政治的他,也從沒想了解政治,一心以為台灣應是因為戒嚴時不能談政治,才會閘口一打開不可收拾,忖量這股政治熱大約20年消褪。

沒想到,不但當今台灣還在熱政治,郝明義自己也在三年前因服貿爭議捲入政治,甚至一路關心起年輕世代的政治參與,提筆寫了《大航海時刻》。

從一開始擔心政治洪流會影響台灣人不關心其他事情,到現在深感人人必須關心政治,郝明義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已來到新階段,不再只是閘口初開時的激情、只有標籤藍綠。「若想理性改善台灣問題,就會發現關鍵是在政治這塊,因此我們不能不關心政治。80年代是為了政治主張,現在是為了國家社會正常運作而做。」

他觀察,藍綠對立其實來自台灣因為太開放的內在清理過程,「藍綠對立只是因為沒找到對方角度,陳水扁過去八年將台灣帶到恐懼邊緣,國民黨八年又把解方訴諸對岸的助力,兩邊都是極端,現在比較可以開始對話。」

在肯定台灣的民主政治外,郝明義也憂心台灣年輕人的經濟未來。「台灣最大問題不是50、60歲怎麼看社會,而是年輕人怎麼看,因為這些機制是60歲世代形成的。」郝明義感嘆,過去數十年,台灣經濟太重視成本降低、開發至上,結果GDP雖上升,但年輕人並未得利。

他坦言,他所經歷的打拚、爆肝多少年就可成功的時代,已不再存在,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也不敢結婚生子。然而這再度凸顯民主的重要性:他認為,台灣民主價值須跟經濟更緊密結合,讓人才由下而上,讓年輕世代用自己的價值觀創造新環境,年長世代則須警醒過去讓自己成功的,未來可能導致失敗。

「台灣的未來禍福相倚,可能是樂觀的轉機,但也要知道每一步後面都有巨大的風險」。郝明義希望,台灣很快能充滿機會氛圍,讓所有年輕人都能體會18歲的他走出松山機場時,面對全新世界的飽滿期待。

相關文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