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付點錢 少點壓榨」 支持動福 蛋農消費者雙贏
近年來,動物福利雞蛋成長近10%,市占率仍不高。現行難題是,友善飼養成本較高,蛋農即使投入轉型,如果缺乏自行銷售的本事,再優質的蛋也得賤賣給蛋商。逼得蛋農含淚把優質雞蛋丟棄,是蛋農、消費者雙輸。
說到底,消費者願不願意以消費支持動物福利、投動物一票,正是產業轉型的關鍵。
「台灣蛋價太便宜。」中興大學動科系名譽教授李淵百表示,民國47年1斤雞蛋賣14元,當時台灣人平均月薪300至500元;60年後,薪水成長100倍,蛋價卻只翻倍,一斤在25至30元間,「消費市場過度追求便宜,農民只好壓榨動物來降低成本。」結果卻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雞蛋裡面檢出芬普尼等動物用藥。
重視經濟動物的處境已是國際趨勢。農委會在2015年發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明文定義雞蛋的「友善生產」方式,包括:「豐富籠」、「平飼」和「放牧」三種模式。但指南沒強迫性,許多大規模蛋農考量友善飼養會提高成本,也怕習慣便宜雞蛋的台灣消費者無法接受,始終不敢踏出第一步。
茂林畜牧場負責人林智傑表示,動物福利飼養成本比較高,若分10年攤提,1顆蛋平均得賣8元才回本,但收購雞蛋的蛋商並沒有提高價格,蛋農通常得賤價出售。有回市場蛋太多,蛋商喊出一箱500元的低價(平均一顆蛋2.5元),逼得他寧願將蛋倒掉,也不願交貨。顯見蛋農轉型路上,很需要消費者相挺。
建立公信力標章 讓消費支持更容易
提升消費者對動物福利的認知,是第一道解鎖關卡;如果消費意識改變,進而要求賣場提供動福蛋;那麼,通路就會要求供應商改善動物福利,才能形成善的循環。
去年5月,法商家樂福跟隨母國政策,率先在全國各門市設立「非籠飼友善雞蛋專區(只賣平飼和放牧雞蛋)」。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總監蘇小真指出,消費者不是不願意花錢買好蛋,只是沒有容易辨識的標章,能夠方便地將消費轉為支持。
讓有心支持動物福利的消費者,知道去哪選購,標準如何,是第一步。動物福利發源地英國,動保團體推出驗證標章,並組成稽核員到產地檢視生產環境;有公信力的標章,貼在每一顆雞蛋上,甚至有各別的生產日期,在數家連鎖超市都很容易看得到、買得到。
跟著這步伐,家樂福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攜手推廣「友善雞蛋聯盟」標章,由畜產專家參與產地稽核,為生產方式確實把關。
建立標章不只讓消費者容易辨識,也可幫助農民。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說,畜產專家到牧場稽核,可蒐集農民轉型碰到的飼養問題,帶回來做研究或詢問其他專家,這能鼓勵更多蛋農投入,讓產業會朝共好邁進。
另外,市面上還有由台灣農業標準學會所建立的「友善畜產」及「人道監控」兩種標章。與「友善雞蛋聯盟」標章不同的是,台灣農業標準學會依據政府公告的指南標準,協助豐富籠蛋農進行監督與驗證。
秘書長廖震元解釋,台灣與歐洲條件不同,在兼顧台灣土地限制、經濟效益等考量下,豐富籠是比較容易鼓勵傳統蛋農轉型的模式,相對增加的成本也比較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台灣須思考如何創造多贏局面,讓更多格子籠雞持續被解放出來。
陳玉敏則認為,這幾年雞蛋食品安全頻頻爆發,都和格子籠飼養模式有著很大關係,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仿照歐洲制定落日期程,用法律工具直接教育消費者,引導產業盡快轉型。
檢討貨源 高級餐廳、大飯店加入行列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雞蛋是民生必需品,全部轉型為動物福利雞蛋,需考量台灣消費者是否都能接受較高單價的蛋品,基於此,尊重市場機制自由發展,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身為通路的家樂福,進行1年多的市場銷售試驗後,連熟食區商品和茶葉蛋也開始採用非籠飼雞蛋,8月還說服食品廠共同推出台灣首支非籠飼雞蛋捲,帶領消費者進一步關心加工食品的雞蛋來源。
有此成功經驗,蘇小真認為,講究品質與品牌形象的高級餐廳、大型飯店,更有能力負擔優質食材,沒有理由置身事外,應把提升蛋雞處境視為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一環,轉向採購動福蛋。
看更多報導:
【圖文故事】格子籠雞的悲鳴:A4空間活一生 牠們淪為產蛋機器